第249章 迁都避敌遗世讥,生死之际搏先机(1 / 2)

 岂止利好,更是救命。</p>

长安城是李渊的天下,但在战场之上,李世民才是大唐真正的战神。</p>

突厥自颉利可汗上台之后,在梁师都的教唆下,比以往历次突厥的入寇更为凶猛和直接。</p>

历观整个李唐王朝,对付突厥人,李世民是不二人选,李渊深知此点。</p>

他不可能无视突厥的压力,在这个节骨眼上,让李世民失去一切。</p>

当时李唐王朝,因为突厥之患,甚至于非常慎重地考虑过往南方迁都。</p>

这并非谣言。</p>

有人上书言事,有理有据地说:“突厥屡寇关中,以子女玉帛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p>

李渊慑于突厥之强,已成惊弓之鸟,他真实地派出了使者,往山南寻找适合建都的城市。</p>

并非只有李渊有逃避之心,朝廷中的元老派和李建成、李元吉都同意迁都的建议。</p>

但只有李世民坚决反对。</p>

他壮怀激烈地向李渊进言说:“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p>

李世民接着以舍我其谁的霸气,继续做李渊的工作:“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藩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p>

李渊是大唐开国之君,气魄还在,思量之下,知道逃避也并非上策,他对李世民表示赞扬道:“善”。</p>

李建成心中不乐意了。</p>

他在旁边阴阳怪气地说:“昔樊哙欲以十万兵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p>

樊哙所言,已被证明只是一句大话虚言,李建成用李世民相比樊哙,满屏的讽刺意味。</p>

李世民并不生气,他气定神闲地反击道:“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p>

在李世民“十年灭突厥”的豪言坚持之下,南下迁都的计划才暂时终止了。</p>

虽然因为突厥的压力,李世民的处境得经改善,但他并没有取得李渊进一步的好感。</p>

因为,突厥的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保护李世民,一样也可以伤害他。</p>

中伤的理由冠冕堂皇,“突厥虽屡为边患,得赂则退。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也。”</p>

养寇以自重,古今所在多有。</p>

李世民的对手们将李渊也拉下水,直指李世民的胃口并非止于太子之位,最终目标是皇帝宝座。</p>

这是一句杀人诛心的话,直指问题的实质。</p>

自从平定洛阳之后,随着李世民军功日盛,秦王府中人蠢蠢欲动,李渊虽然已经着意压制李世民的风头和势力,但他同样感受到,来自李世民强大实质型压力。</p>

李世民终于成长为一个连李渊也需要忌惮的角色。</p>

他面临不进则退,一退就死的绝地。</p>

李世民不认命。</p>

求变才能生存,他开始计划应变的措施。</p>

长安始终是李渊的地盘,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东方,在洛阳,那是足以匹敌长安的东都,一旦形势恶劣,他还可以凭洛阳扭转战局。</p>

李世民是一个行动派。</p>

他先派遣心腹温大雅镇守洛阳,然后让张亮带领一千多精锐,出关交结山东豪俊。</p>

也许这是李世民的底线。</p>

最不济也可以东西抗衡,作个权重一时,割据一方的藩王,他决不会束手待毙。</p>

但李建成开始发难。</p>

李世民可以利用杨文干事件,李建成一样对他的行动了如指掌。</p>

李建成先抛出一个让李世民无可回避的指控,他让李元吉告发张亮图谋不轨。</p>

这是重罪。</p>

张亮立即被投进监狱问罪,但张亮并没有被吓倒,显然,在李世民的干涉下,他没有被使用大刑,更不用说屈打成招。</p>

张亮一言不发,在没有确凿证据之下,迫于压力,李建成竟然释放了张亮,让他重归洛阳。</p>

李世民又赢了一把。</p>

李建成还是不够狠,也不够毒,他还没有明白政治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p>

但李世民不同,他在战场之上,见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鲜血淋漓,他早就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谁够狠,谁的拳头更硬,谁才能生存得下去。</p>

双方终于要摊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