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氏族志亦酬勋制,尚官尚姓也尚俗(1 / 2)

 李世民气炸了,导火索是《氏族志》。</p>

即使事先得到了李世民的亲口指示,第一版的《氏族志》却成了,一个最拉垮而不可接受的半吊子工程。</p>

李世民首先分析了现状,“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衰败),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p>

然后,他提出了修氏族志的目的和准则,“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p>

贞观八年,高士廉修好《氏族志》初稿,却修出了一本让李世民大为光火《氏族志》。</p>

高士廉按照传统和惯例,将山东的崔民干,后避李世民讳,叫崔干,定为当世第一等。</p>

崔民干当时的官职是黄门侍郎,是李唐王朝的正四品官职,排名在他前面的皇帝,外戚和宰相们,反倒居于崔氏之后。</p>

高士廉这种排名,也不能说是错误。</p>

这是修姓氏录,本质上是魏晋以来的士族和九品中正制的文本体现,按照几百年来的传统观念,排座次,讲尊卑,似乎也说的过去。</p>

任何年代,修谱都是一件大事,何况是这种全国性的修谱,其重要性,足以比肩修史。</p>

这次修撰《氏族志》的成员,是一个天团,主要由四个人牵头。</p>

高士廉本人是山东的著姓,累世公卿。</p>

韦挺出自关中,是首姓甲门,门第奢华。</p>

岑文本出自江南士族,世有文名。</p>

令狐德棻是代北右姓(北魏胡族系统)。</p>

李世民确实是雄才明主,当世四大势力,关陇集团,代北右姓,山东人士,江左人才,方方面面,全部兼顾,再加上吸收当世谙练门阀的知名士大夫,足以称为当世一等一的修谱天团。</p>

他们耗时两年,呕心沥血,才完成初稿,但李世民非常不满意,他给出了自己具体的意见。</p>

如果第一次修谱时,李世民只是给出了指导思想和原则,那这一次,李世民就是具体指示,他们应该怎么做。</p>

中间的差别,只在于一点,修谱的标准,是“尚官”还是“尚姓”?</p>

毫无疑问,高士廉的初稿,依然延续了门望郡姓的传统,是一种中规中矩又应合时俗的谱牒,</p>

它的本质,是传统。</p>

但李世民的要求不同,他有现实的政治需要,他将《氏族志》作为一个政治性的产物,他要尊崇李唐的皇权。</p>

他的标准非常简单,“尚官”而不是“尚姓”。</p>

初稿之后,李世民非常明确地表示了不满,甚至有些愤愤不平。</p>

“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p>

然后,他为自己和当朝大臣鸣不平,“今崔、卢之属,惟矜远叶衣冠,宁比当朝之贵?”</p>

最后,李世民直接介入修谱,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是必须要贯彻的指示。</p>

“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做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p>

李世民的意见非常直接而明确,谁更尊贵,谁更高人一等,不要看祖宗几代,就看他今日的官阶,官大的就是高等,官小的就低级。</p>

其实,李世民所说,大抵是实情,当世的大族,在历次战火残酷的清算中,早已是风中残荷,飘零殆尽了。</p>

以江南为例,永嘉之乱后,虽然晋室衣冠南渡,侨姓以王谢袁萧为尊,本土吴姓以顾陆朱张为上。</p>

但经侯景之乱被连根拔起,再加上南梁江陵之陷,被西魏强制掳掠了十几万人口,北入长安,其中大部分也是江南的士子和高门大阀,他们进入关中之后,很多都泯然于世,没为奴隶。</p>

平陈前夕,江陵梁萧士族再一次被征北上,以致家乡父老,拦道垂泣,“吾王不反矣。”</p>

平陈之后,隋朝又做了一个釜底抽薪之事,陈氏一朝,官僚士族,连绵五百里,尽数北归。</p>

江南王气黯然消。</p>

河北山东也是重灾区。</p>

隋末义军,只要逮到一个隋朝的官吏,或是当世大族,按照以眼还眼的原则,必定诛杀无遗。</p>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河北,天下之大,苦隋久矣,暴乱似乎都充满血腥和毁灭性。</p>

窦建德是个异类。</p>

他礼遇旧时势力,才得以迅速崛起,并深孚人望,被认为具有竞争天下之主的资格。</p>

但天下只有一个窦建德,在经过起义者无数轮的收割后,当世大族,早已奄奄一息。</p>

唐初李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在诏令中明确说,“(士族)近世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夷绝。”</p>

即使侥幸存活下来,也一样是“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p>

但士族的精神和传统以及骄傲不灭,事实上的艰难处境,并不会击垮他们再起的信心。</p>

李唐一统天下,在文化认同上,是他们重新崛起的机会。</p>

千载难逢,他们绝不会放弃。</p>

因而,李世民修定的《氏族志》,当然会招到世俗传统力量,尤其是山东人士的反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