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一代雄主终归位,虽亡犹存获新生(1 / 2)

 战无不胜的李靖,从未做错过选择:兵分两路,穷其巢穴。</p>

这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追击之路。</p>

北线由李靖亲自率领,在离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不远的赤水,遭遇了第一场硬仗。</p>

伏允见唐军此次动了真格,誓与自己不共戴天。</p>

既然跑不掉,又欺负到头上来了,吐谷浑几百年的威名还在,他麾下吐谷浑的儿郎也不是吃素的。</p>

明刀明枪,正式开干。</p>

在伏允的地头,吐谷浑展示出恐怖的战力。</p>

大唐名将,万人敌薛万均,薛万彻兄弟,首当其冲。</p>

他们以为伏允已是惊弓之鸟,胜利易得,轻敌冒进之际,竟然陷入重围。</p>

他们虽然拼尽全力,但两人的战马被杀,身体几处受伤,只能下马苦斗,更危急的是,他们身边的兵将,也损失了十之七八。</p>

眼见已是全军覆没之局,情势险到极处,也危到极处。</p>

但天无绝人之路,他们的救兵出现了。</p>

契苾何力,李世民最忠诚和勇敢的外族战将,率领铁勒勇士,如天神一般,冲入伏允的包围圈。</p>

铁勒的骑兵,无愧于草原之上,最勇敢善战,最彪悍劲猛战士的称谓,七冲八撞之下,伏允顶不住了,又一次溃败远逃。</p>

事实上,唐朝自李世民中期开始,突厥和铁勒,甚至百济等少数民族的将领,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创属于他们的传奇。</p>

到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李林甫为了杜绝边将入相之路,重用外族不识汉文的将领,年岁日久,积重难返之下,边境几大战略核心要地的节度使,绝大部分已非汉族了。</p>

以国之重器,授与外族,想要求得长治久安,当然是绝无可能。</p>

但外族将领,确实在战场之上,更加勇猛善战,外族战士,天生就是马背上的强者。</p>

李世民当时为天下各族尊奉的天可汗,自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泱泱大国之气度,本来也是盛唐的风采。</p>

用其强,用其长,本来就是为政之义,只是后来者,蒙蔽自己双眼,只见到处,长处,而有意或无意忽略外族将领统兵打仗的弱点和短处时,政治军事就走向了崩坏。</p>

但现在,正是外族将领的高光时刻。</p>

契苾何力的勇猛和果决,成就了赤水之战。</p>

唐军大获全胜。</p>

吐谷浑来不及逃走的畜产,全部成了唐军的战利品,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万头。</p>

这是伏允的绝大部分家底,伏允已经一战输光家底。</p>

但他的军队,还没有被全歼,还具备散而复聚的战斗力。</p>

穷寇必追。</p>

李靖趁热打铁,全军出击,乘势攻下吐谷浑的王城伏俟城。</p>

但伏允再一次施展“地虽下,人已远”的游击战术,飘然远引,往西逃窜到河源之地。</p>

他想等待唐军退出吐谷浑后,一如历史上无次上演的剧本,他想再一次卷土重来。</p>

这是故事,也是故实。</p>

但李靖没有再给伏允机会,他在伏俟城再一次做了精确的部署。</p>

他居留伏俟城,全盘接收吸纳吐谷浑残余力量,将追击追歼伏允的任务,交给了李大亮,薛氏兄弟和契苾何力等人。</p>

在河源,那是黑党项的自留地,李大亮追上伏允。</p>

双方在蜀浑山大战,伏允所部,当看到战意昂然的唐军时,已没有任何勇气和士气再去抵抗到底。</p>

没有任何疑问,李大亮又收获了五万头杂畜。</p>

在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财产,就是蓄产,经过连续几次的失败,伏允的力量在快速消弱,他再起的资本,也所剩无几。</p>

但再次称霸,对于伏允来说,似乎太遥远了。</p>

现在是保命要紧。</p>

伏允继续西逃。</p>

他是真怕了.</p>

能多远,他就想跑多远,他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p>

伏允选择了逃往西域的路线。</p>

他进入突伦碛,这是茫茫不毛之地,对于唐军而言,已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和势力范围。</p>

追击的唐军有些犹豫,也产生了分歧。</p>

薛万均兄弟首先认怂,他们在赤水一战中,被打怕了。</p>

生死边缘走过一遭的压力,让他们对远在千里外的陌生地域,油然生出了陌生感和失去了自信心。</p>

他们坚持不应该派兵入碛。</p>

但有人退缩,就有人奋进,有失败,也一定会有成功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