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兄弟再起夺嫡意,明争暗斗两为难(1 / 2)

 生儿不若父。</p>

没有人可以免俗,强如李世民也概莫能外。</p>

他的皇太子和皇帝之位是靠政变,依靠武力抢来的,以他英明神武的统治,儿子们当然不可能有这种非分之想。</p>

但皇太子之位,国之重器,天下未来之主,谁不觊觎?</p>

强抢虽然不可以,但却可以提早经营。</p>

何况现在的皇太子李承乾,并没优秀到一骑绝尘,遥不可及,皇帝之位,宁有种乎?</p>

至少李泰就不服气。</p>

他确实在很长的时间之内,都在皇太子之位的争夺中,占据优势,最后虽然功亏一篑,但却让唐朝皇太子之争,立下了一个传之后世子孙,以为永制的规矩。</p>

当时的皇太子,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李承乾。</p>

李承乾其实也是李世民心头所爱,自他八岁成为皇太子后,就被李世民加意培养,当李世民外出之时,李承乾几次监国断事,都被李世民称赞。</p>

如果按部就班,李承乾必然是唐朝未来的天子。</p>

但世间之事,哪有必然。</p>

李承乾虽然聪慧,但聪明过头了,并且,他没有把聪明用在正事正道上。</p>

他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太作了。</p>

每个人都会有优缺点,作为皇太子,他的身边被李世民安排了当世一流的师傅和大臣,李世民希望李承乾在自己言传身教和大臣们的精心辅佐下,成为李唐帝国合格而优异的接班人。</p>

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非常早就意识到,一个人要想真正进步,就必须要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此日积月累,才能至于大成。</p>

但问题就出在这一点。</p>

李承乾长大之后,颇好声色,年轻气盛,精力旺盛,虽然不是特别坏的缺点,但这必然会遭到守旧大臣们的进谏。</p>

但李承乾非常机灵,他不想听臣子的唠叨,就想到一个好办法。</p>

每次他只要见到想进谏的大臣,判断出他想说什么微言大义,他就一定会提前正襟危坐,引咎自责。</p>

而大臣们见到皇太子先开始了自我批评,于情于理于义,都必须还礼,这一来二去之间,大臣们再也开不了口。</p>

李承乾凭借这种揣摩之才,日子倒也过得安逸。</p>

但他的好日子要到头了,他有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那就是魏王泰。</p>

如果只是私下的文过饰非,或者小规模的胡闹,或许李承乾依然能有惊无险地登上皇帝宝座。</p>

但他自己先露出了破绽。</p>

李承乾生病了。</p>

他患上了足疾,大概已经到影响形象的地步,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皇太子,帝国未来的皇帝,走路一瘸一拐,确实是有损威仪。</p>

如果说这个缺点,既不致命,李承乾自身也无法改变的话,那接下来的事,就是他自绝于李世民,自己走上被废黜之路。</p>

李唐盛世,天下人物荟萃于长安城,李承乾正好碰上了一个他非常中意的太常乐人。</p>

这两人一见面,真是金风玉露,人间相逢,再也离不开。</p>

李承乾对这个乐人特别宠信,还给他取了个名字,叫称心。</p>

称心当然称了李承乾的心,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称心也可以称别人的心。、</p>

李承乾被举报了。</p>

以当时事势,或者事后去推论,用谁得利谁举报的原则看,毫无疑问,这是魏王李泰一系人马所为。</p>

称心事件是毁灭性的。</p>

李世民一世英雄,想不到虎父犬子,有如此不肖之子,让李世民脸上蒙羞。</p>

盛怒之下的李世民,用雷霆手段,处决了称心及其相关人员。</p>

李承乾也遭到了严厉的斥责,居家反省。</p>

父子之间,嫌隙已生,太子之位也可能不稳。</p>

这种政治的风象,敏感地传到朝廷之中,人心思动,阴谋家们开始计算经营。</p>

但李承乾这个时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不该有的感情。</p>

他对称心是真爱,心魔已生,认为这必定是魏王李泰从中捣鬼,父亲李世民被蒙蔽了眼。</p>

李承乾竟然和李世民直接干上了。</p>

此事之后,他竟然假装生病,连续几个月呆在东宫之中,不再参加朝拜。</p>

大概是心灰意懒,加上痛心疾首,李承乾开始了作妖和自暴自弃之路。</p>

他在太子宫中为称心构室立像,每天焚香祭拜,甚至给称心营造了一个墓庐,李承乾似乎是失去了精神支柱,再加上心中累积了对父亲李世民的不满。</p>

百无聊赖之际,他走的越来越远。</p>

他找到了一个愿意和他胡天胡帝的盟友,是他的叔父,他就是汉王李元昌。</p>

李元昌是李渊的第七子,写得一手好隶书,但他却不是一个好的父母官。</p>

在他外放为州刺史时,有很多违法行为,被李世民不留情面地训斥过几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