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侧重点不同(2 / 2)

这题目,张周一看就知道是程敏政风格。</p>

讲“智慧,仁爱,勇敢”,再讲什么诚实专一,并论述以此为美德……</p>

大概只有程敏政这种乐天派,没事喜欢研究学问的,才会在会试中出题让人去论述怎样达到美德的标准,李东阳这种职业政客才懒得去理会这种事。</p>

乍一看,第二题《孟子》题是偏题。</p>

但仔细看,这种题目……才叫没营养。</p>

估计以程敏政取仕标准所取的,都是唐寅那种只重经义理解,对于治国和论朝廷大事则完全不在行的书生。</p>

这就如第一题《论语》题中所论述的,光会读书,把学问研究再透彻,你也不会做官,当不了治世的良材。</p>

张周很想说。</p>

你程敏政真是个书呆子!</p>

……</p>

……</p>

五经题。</p>

张周的本经是《尚书》,而本身在科举之中,选《诗经》为本经的考生其实是最多的,但其实差别也不大。</p>

各人的本经都不同,以至于所回答的题目都不一样,五经写出来的论述方向也不同,使得想从五经考题中进行学问高低的区分,其实很难。</p>

有人考的是a卷,有人考的是b卷,就算是有标准得分系统,能说考a卷得分高的人,一定比b卷得分低的人学问高?</p>

更何况……</p>

经义考的人就是文章,也就是写作文。</p>

除非差别真的很大,不然最后五经文的评分,还是要看阅卷官的喜好。</p>

张周从五经文的考题中,发现了大量程敏政出题的风格,也就是讲治学而不讲治国,偶尔提到治国也是笼统去提什么仁义道德规范,并以此为治国良材之标准……看起来就很偏颇。</p>

四书五经的题目。</p>

张周纵观下来,发现其中能涉及到鬻题的,应该没有。</p>

或者说……程敏政还没资格。</p>

除非是有人在考试结束之后便诬陷,说有人在考试前,已拿相应的题目去外面传扬有关这是考题,还要正好卡在点子上,出题人是程敏政不可,这对考生分析李东阳和程敏政的行事方式,还有他们在朝的地位,也有很高的要求。</p>

张周这样属于穿越者,等于是带着历史人物总结过来的人,对李东阳和程敏政分析起来是很容易的。</p>

可贡院里多数的考生,都属于“当局者迷”,在普通人眼中,李东阳是阁老,程敏政还是翰林学士,凭什么就认为有些题目是阁老能出的,而不是翰林学士能出的?甚至多数人在心中对于这两位主考官的推崇程度,程敏政还要居上。</p>

但就怕……</p>

有心人。</p>

那些熟悉朝中政治格局的人,一旦在考试中遇挫,比如说像历史上弘治十二年考试中,遇到“四子造诣”这种难比登天的题目,他们才会想到题目肯定是程敏政这货出的,愤怒之下,再联想到朝廷格局,知道程敏政受打压,然后脏水才能泼得出去。</p>

当然也要靠有张牙舞爪的人拉仇恨……</p>

就比如说徐经和唐寅这两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书生。</p>

但张周所面对的现实,是历史上弘治十二年会试题目的坑,已经被他填上了。</p>

四子造诣的考题是不可能再出了,但谁知道程敏政会不会在第三场考策问时,尤其是经史策中,再卖弄他的才学,来一道让全场考生吐血的考题?</p>

……</p>

……</p>

第一天。</p>

张周连墨都没研,他也不着急,题目看过,文章在心中已有腹稿,也无须直接在考卷上作答,该有草稿还是要有的。</p>

其实科举考试,就算没草稿,也没人会管,这毕竟是写文章,不是做算术题非要有演算公式不可,尤其是乡试之前的各级考试,有那自信的人直接往卷子上作答的比比皆是。</p>

这年头的读书人练的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的还以此为卖弄才学的方式呢。</p>

张周不需要去卖弄什么。</p>

踏踏实实把会试考完,不管取不取,反正会试结束了他有官当就行。</p>

“真香啊……”</p>

入夜之后,有考生还在点着蜡烛作答。</p>

而张周则已经在用红罗炭烤熏肉吃了……熏肉还是尚膳监的手艺……烤到半截那四散出来的香气,就让周围考生考试心思大打折扣。</p>

虽然都是考生。</p>

但心思侧重点,有所不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