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节闻大略马超面圣(1 / 2)

 未及十日,诸葛亮便赶至函谷关,不顾鞍马劳顿,即入见马超。见礼毕,便将长安之议详述一遍,就问马超意欲如何?

马超听闻讲解,顿时豁然开朗,起身道:“孤欲亲入洛阳,面见陛下,孔明以为如何?”

诸葛亮闻说,情知马超已然领会其意,遂拱手道:“主公明见!然亮以为,曹操多谋,此时陛下或已移驾许都矣!”

马超一怔,愕然道:“既如此,孤入洛阳何益?”

诸葛亮从容道:“自然是面见陛下,请其再发明诏,备述曹操威逼陛下,矫诏陷主公于不义!”

马超见说,愈发不解,沉思片刻后,大呼妙计,暗忖道:“不管天子在哪,反正我就认定在洛阳!等把禅位的事平息下来后,老子已经兵临许都了!那时候,老子再把以前的密诏拿出来,这叫奉旨勤王!”思及此,顿时心情大好,笑道:“孔明谋略并于管、乐,诸公不及也!”

诸葛亮连声逊谢,拱手再道:“未知主公面圣之后,作何打算?”

马超见问,遂将方才所思告之。

诸葛亮微微摇头,沉吟道:“入洛阳面圣,不过权宜之计,曹操若闻之,岂无后手?”

马超闻言,面色一沉,心道:“尼玛,这样一来就剩打口水仗了,可是皇帝在曹操手上,老子明显处于劣势啊!”念及此,遂问计诸葛亮。

诸葛亮沉声道:“所谓祸兮福所倚,曹操此计虽阴狠,却不明大势,故其败必速矣!亮临行之时,曾与文优、叔明二公议定,就于此时召集六部众官及各州刺史、太守商议禅位之事,并将陛下禅位之诏书下发各州各县,明言无论士民,皆可畅所欲言,绝不加罪!如此一来,别有用心之辈、居心叵测之徒必然群起生乱!届时,主公已求得陛下新诏,就用以安抚人心,却使监察司暗记生乱士族百姓之名姓籍贯,缓缓剿除之!待治下绥靖后,便顺应天意,登基为帝!继而聚齐大军,一举扫除凶逆,荡涤乾坤,开不世之伟业!”

一席话落地,马超大觉振奋,忽皱眉道:“孤治下七州之地,百姓数千万,士族门阀多不胜数,若波及太广,恐酿成大乱,一发不可收拾!”

诸葛亮闻之,淡然道:“昔日主公设立军团,真乃先见之明也!文优公已行文各军团长,令其等驻兵各县,即便士族门阀皆反,亦不足为虑!盖因主公治军严谨,上下一视同仁,故士族子弟难耐苦楚,鲜有从军者,即便偶有牵连,亦难以成事,主公大可宽心!”

马超见说,沉思不语,暗道:“有道理,老百姓不可能反对,也没有理由反对,军队更不可能,庞德、郝昭、赵云等也都是历史有名的忠臣,那我还担心什么?至于士族门阀,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这一批杀了,建国以后会再出来一批,根本杜绝不了,只能削弱他们的影响,打压他们的势力,嗯。。。是时候推行科举了。。。”思及此,遂颔首道:“孔明言之有理,孤智虑短浅,所凭借者,唯勇力耳!天幸诸公鼎力辅佐,否则万难成事!”

诸葛亮闻此言,忙下拜,叩首道:“主公大智若愚,文韬武略冠绝天下,切不可妄自菲薄!”

马超闻之,自嘲一笑,上前将之扶起,言道:“孔明休得过誉!”言毕,转口道:“眼下关内饥民十数万,孔明可有良策安置?”

诸葛亮见问,答道:“此事并不难为,不过耗费粮草罢了,然若日后曹操每失一地,皆依样施为,主公即便粮草如山,恐亦不敷支用。”

马超闻说,细思之,大怒!切齿道:“若曹操胆敢如此,孤便是掘地三尺,亦要夷其九族!”

却不知此举实乃贾诩所为,曹操亦是奔回许都方才接报。

但见诸葛亮转带忧色,沉吟道:“眼下叔明公已调取安定、广平二仓粮米,运往长安兴平仓,足可支用年余,但并非长久之计,若曹操果真如此,恐主公无力兴兵矣!当预先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