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姚襄之死(1 / 2)

 姚襄处境十分恶劣,带领着一孤军东奔西走,在乱世之中必定朝不保夕,因此才决心找一个稳定的安身之所,然而这似乎比流浪更加艰难。

桓温北上之前,姚襄已在洛阳城外围困了一个多月,但迟迟不能攻克,秘书长王亮劝他:“你英名盖世,民心归附,而今被困在坚城之下,实力受到打击,威望受到顿挫,如果被其他盗贼乘机下手,可是危亡之道!”

姚襄的脾气是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好胜心极强,执意要接管洛阳城。

然而一晃又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洛阳城依旧岿然不动,而且桓温的大部队已经挺进到伊水,姚襄被迫解除对洛阳的包围,把精锐部队埋在伊水岸的树林里,准备偷施暗算。

不过桓温没有中计,姚襄特地派使节前往作说客:“想不到桓将军亲自率军北征,我愿意投降,请下令大军稍稍后退,我当在道路两旁伏身下拜。”

桓温坦荡荡地说:“我奉命恢复复中原,祭祀皇家坟墓,与你毫不相干,你若愿意来,就请前来,马上见面,不必再派使节。”

姚襄自知计谋受阻,于是在伊水北岸据守迎战,但料想前途一片黑暗。

桓温也不跟他啰嗦,身披铠甲,亲自督战,不多时已大获全胜,杀伤敌军数千人,姚襄无奈率部下数千骑兵,逃到洛阳北邙山。

姚襄骁勇而爱护部属,而且一路上一直带着父亲姚弋仲的灵柩南征北战,可谓孝勇无双,待人接物也是颇得儒学思想的真传,谦恭有礼,所以虽然屡战屡败,但仍有许多百姓扶老携幼,前往投靠,就在他逃亡的当天夜里,附近居民抛妻弃子,追随他的就有五千多人。

桓温本要一鼓作气,将姚襄生擒,但姚襄就借着新归附的一帮人马连夜向西逃去,晋军追不及,只得作罢。

据守洛阳的周成,得知桓温来到,立刻率领全部士卒出城迎接,桓温便把司令部设在了故宫太极殿前,不久又迁到金墉城,然后亲自带领属官们晋谒皇陵,有损坏的地方,加以修复,每个墓园都设立一个管理官。

虽未擒获姚襄,但已解除了他对晋政府的威胁,而且整修皇陵工作进展顺利,桓温在城中又待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准备上疏推荐镇西将军谢尚为司州军区司令长官,并由他镇守洛阳。

谢尚当初临阵脱逃,声望损失严重,但因带回了玉玺,总算勉强将功赎过,可还是对战场极为忌惮,得到朝廷的调令,以生病为由,坚决不肯赴任。

桓温也不好过于强硬,只得暂时让颍川郡长毛穆之、大营指挥官、HN郡长戴施,率两千人驻防洛阳,并保护皇家墓园,然后把投降的三千余家民众,强行迁到长江汉水之间,班师而归。

自从上次讨伐前秦功败垂成,桓温对待北伐事业已不再像以前那样理想化,转而追求稳中取胜,在各方工作准备万全之时才敢再度出击。

但真正的富贵往往都是在险中求得,过份保守终究难以企及。

对于姚襄而言,他就深知这个道理,可是他却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只知规避风险固然有其局限,但若无视风险,同样难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