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突厥显威(1 / 2)

 侯景的尸身被分干净,脑袋倒是完好地保存下来,在街上悬挂示众三天之后,萧绎让人用水把它煮个半熟,然后涂上油漆,放在军械库留念。

趁着萧梁与侯景大战期间,北齐或是西魏何不南下抢夺地盘呢?

其实两国都已得到不少好处,边界的萧梁守将为了征求援助,割让了许多土地,尤其北齐直接深入到淮河以南,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宽广。

正是西魏与北齐互相提防,所以两国谁也不肯放手南下混水摸鱼,如果北魏没有分裂的话,一场南征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高洋篡位之后,西魏与北齐就不仅仅是互相提防那么简单了,宇文泰打着诛杀叛逆的旗号,开始对北齐动武,但一经交锋,宇文泰就发现高洋的军事才华让人印象深刻,所谓“诛杀叛逆”的旗号也并没有起到多大助力,东征并不顺利,所以只好继续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等待更好的机会再出手。

就在这一时期,宇文泰的府兵制度日趋完善,并成为西魏发展壮大的最强有力的资本之一。

府兵制度即兵农合一制度,士卒每年接受二十天的军事训练,有闰月的时候,多加五天,其他日子都在家务农,国家没有战事的时候,只负责轮调前往京师担任警卫,有战事则出征作战,粮食铠甲马匹薪俸全都由自己负担。

这一制度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耕种和作战的效率,东晋时的北府兵之所以能在淝水击溃前秦,除了前秦自己作死,也与府兵制度是分不开的。

北府兵当然是府兵制的前辈了,只是因为朝局变幻,没有坚持走下去,反而让北方的宇文泰重新提上计事日程,并将其完全正规化、规模化,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兵制之一。

按照宇文泰的规划,西魏全国共设有一百府,每府设有一个指挥官,分别隶属二24个军,由12个大将军管辖,即每个大将军统领两军。

这12个大将军则分属6个柱国将军,即每个柱国将军统领两个大将军。

自尔朱荣之后,柱国大将军的称号一度消失不见,但直到537年,元宝炬又让宇文泰担任,之后又加封七人,一共是八个柱国将军,除了宇文泰,其他七人分别是:广陵王元欣、赵郡公李弼、陇西公李虎、河南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谨、彭城公侯莫陈崇。

元欣因是皇室成员,宇文泰为了照顾皇家,所以让元欣挂个名,剩余六人则都是西魏的栋梁,是凭借真才实学才取得这项殊荣,就是他们负责全国的府兵建设,手下的12个大将军分别是:广平王元赞、淮王元育、齐王元廊、章武郡公宇文导、平原郡公侯莫陈顺、高阳郡公达奚武、阳平公李远、范阳公豆庐宁、化政公宇文贵、博陵公贺兰祥、陈留公杨忠、武威公王雄。

这些人为结束大分裂的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魏的安静让东面的邻居高洋不厌其烦,但高洋还没准备好讨伐宇文泰,南征旷日持久,且有很大变数,也并不现实,所以把矛头指向更北方的异族部落。

此时塞外有三个部落引人注目,除了老牌的柔然,还有新生代的契丹和突厥。

契丹和突厥也存在多年了,之所以说是新生代,因为他们直到近些年才崭露头角,开始与中原政权有大量交涉。

契丹源自西晋时期的宇文鲜卑及其周边游牧部落,突厥则是西方一个小部落,世代居住金山之南,在柔然汗国中担任炼铁工匠,直到柔然衰落,在新近酋长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突厥逐步壮大起来。

阿史那就是这个小部落的姓,传说他们原来住在西海之西,是匈奴族的一支,后来被邻近的部落击破,全族被屠,只有一个小男孩幸存。

小男孩大概只有十岁,敌人看他年纪小,没有立即杀死,而是砍断他的双脚,遗弃在沼泽里,也算给他个求生的机会。

重伤的小孩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本来是活不下来的,但有一只母狼经常叼肉来喂他,竟让他起死回生。

几年过去,小男孩已长大成人,情到深处,竟与母狼做出了羞羞的事情,母狼因此怀孕。

此事不巧被敌人得知,敌人大感惊奇,决心除掉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