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一顾茅庐(2 / 2)

毕竟诸葛亮这个人就是心念百姓,心系汉室之人,刘备说出这样的话,他没法反驳。

当然,心里还是有点不爽的,因此偷偷幽怨的看了徐庶一眼——你见不得我逍遥,非要把我拖下水么?!

闹得徐庶挺不好意思,转头装看不见。

“将军既志在匡扶汉室,心念百姓,亮岂可不助!”诸葛亮拜完起身,说道。

这话一出,刘备心里一喜,而张溪也是一愣。

不对啊,丞相,咱得三顾啊.....一请就出山,你以后《出师表》咋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一顾臣于草庐之中......”说出去不好听啊。

诸葛亮看了下三个人的表情,却继续说道,“只是亮确实才疏学浅,当不得元直谬赞,亦不敢误了将军大事,还请将军恕罪,恕罪。”

刘备立刻脸色一灰,如丧考妣。

这时候的张溪,看看刘备的状态,心里默念:快哭,快哭,哭出来就万事大吉了。

但刘备根本没哭,却是收拾一下心态,起身微笑的对着诸葛亮说道,“既如此,备亦不强求,只是先生若是改变主意,备自当扫榻相迎,绝不负先生。”

这下张溪就有点看不懂了。

这到底是演义刘备,还是史实刘备啊。

你要是演义刘备,这会儿哭一场,说不得诸葛亮就心软跟你走了。

可你要是史实刘备,也不可能说出这等话来......说好的喜怒不形于色呢?!

事情到了这里,那么这次拜访应该就算结束了......毕竟诸葛亮拒绝了刘备,而刘备也表达了不强求的态度。

至于之后还会不会有二请三请的,张溪也不知道。

可这时候,徐庶却说话了。

“孔明也莫要自谦,君之才,福知之!”徐庶笑着,对诸葛亮说道,“当今汉室倾颓,国贼当道,天下诸侯不以汉室百姓为念,却彼此纷争不断。今刘使君以仁义传于天下,为当世明主,百姓所望,却因一时蹉跎,困于新野,孔明安能不助?!”

“元直莫要取笑于我。”诸葛亮依然笑着摇头,说道。

徐庶却不放过这个家伙,继续说道,“孔明,你既不愿出山劳心劳力,福也不能强求。然刘使君心念百姓,立志匡扶汉室,以仁义布于天下,难道孔明也无有片言相告么?!”

诸葛亮一听,沉默了良久,这才说道,“既如此,亮便试言之。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

好家伙,张溪直呼好家伙。

一顾茅庐,徐庶随便两句话一激,诸葛亮就直接把《隆中对》给亮出来了么?!

这剧本走向偏的有些离谱。

到底是因为徐庶的一番话语相激,还是诸葛亮确实心软了,直接拿出了《隆中对》,给刘备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备听后大惊,一股豁然开朗的感觉涌现,顿时对自己的将来,有了明确的认知。

但对于《隆中对》的细节方面,刘备依然有很多不解,不得不当场请教起诸葛亮来。

接下来,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环节了。

张溪和徐庶也是安静的坐在一边倾听,听诸葛亮给刘备讲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确实如张溪所想的那样,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是一个战略大方向,而真正要实现这个战略大方向的方法,依然还是在诸葛亮的心里。

诸葛亮的方案,包括如何跟世家打好关系,如果获取他们的信任,又该如何在荆州站稳脚跟,又该怎么什么情况下对抗曹操的威胁,缓和和孙权的矛盾,同时还能图谋西川。

这些事儿,没个几天的功夫根本谈不完,而诸葛亮呢,显然也没有要留刘备三人过夜的打算。

才到下午,诸葛亮就借口有事,把三个人请出了茅庐......这让三个听了一点点毛皮的人,心里痒痒的要死。

但三人也都知道,今天是极限了。

诸葛亮连《隆中对》都拿出来了,本身就说明了他对刘备的认可。

《隆中对》这个东西吧,理论上来说是最合适现在的荆州之主刘表的。

不论是“北据汉沔”,还是“进取西蜀”,前提条件是你得占据着荆州.....最不济也得是占据南郡和襄阳两个荆州重郡才行。

而现在能做到这点的,只有荆州牧刘表。

可诸葛亮却没有把《隆中对》献给刘表,而是交给刘备,本身就说明,诸葛亮觉得比起刘表,刘备更适合做荆州之主。

至于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这事儿徐庶压根不着急。

徐庶当然了解诸葛亮,知道这家伙的脾气性格。

一个“自比管乐”的人,心里还能没点傲气不成?!

而且今天你连《隆中对》都拿出来了,以后打着“不解其意”的名头多来几次,还不怕这家伙不出山?!

而《隆中对》嘛......这个东西好是好,比张溪和徐庶的袭取江夏要靠谱的多,但对刘备来说,同样面临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

怎么取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