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各方反应(2 / 2)

当然,杨怀高沛两个家伙得带着,这俩属于喂不熟的,都对他们那么好了,这俩居然还给刘璋打小报告。

不能把自己的后路寄托在这两个人的手里。

杨怀高沛倒也没有坚持,毕竟他们的使命就是协助刘备攻取汉中,所以刘备调他们出关,他们还真的就跟着去了。

刘备率领了一万大军,合并杨怀高沛在白水关的守军,一共两万人,北进汉中。

张鲁呢,自然也听说了刘备要攻取汉中的消息,但张鲁并不在意。

一个,汉中地形优势明显,易守难攻。

另一个,张鲁在汉中推行了政教一体的体制,大大的增强了汉中百姓对他的支持力度,民心可用,兵力充足。

刘备以区区两万兵马,就想进攻汉中,那是痴人说梦。

所以,张鲁派了自己的弟弟张卫前往御敌,但只有一条,坚守不出。

刘备英雄之名早已传遍天下,天下人可没有几个敢嘲笑刘备是“不知兵”的人,张鲁也没啥野心,只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

所以,张卫的领兵策略,就是固守城池,不与出战。

刘备也不着急,反正他出兵就是给刘璋一个交代,而且这年月打仗,又是攻城战,哪有那么快的分出胜负的。

刘备也是不紧不慢的驻扎下营地,开始慢悠悠的打造攻城器具,做攻城的准备。

攻城战嘛,打个一年两年的都正常,反正粮草也是刘璋提供,自己依然可以一边出征,一边跟后方的世家大族们搞好关系,收买人心。

刘备等得起,张鲁也等得起,刘璋等不起了啊。

大军出征的粮饷都是他来提供的,要是一两个月是没事儿啊,这要是打个一两年的,他刘璋哪里受得了。

所以嘛,刘璋再三催促刘备攻城,而刘备每次都以准备不足加以推脱,闹得刘璋心里也是一肚子的火。

这时候,张松开始冒泡了。

不得不说,张松的伪装真的不错,到现在刘璋还认为张松是自己可以信任的別驾,是自己重要的副手。

因此,张松向刘璋提议,如果实在不愿意浪费现有军粮的话,可以在把军粮换成米仓中陈年的旧粮。

反正是用来备荒的,这些年巴蜀等地都连年丰收,这些旧粮也该淘换一下了。

刘璋想了一下,觉得张松说的对,而且陈粮也是粮,也是能吃的,送到前线当军粮应该也没什么。

但刘璋忘了一点,那就是蜀中世家大族的贪婪,以及张松.张松就是个叛徒,能好心的给刘璋出这么实在的主意?!

蜀中粮仓里是有不少的陈米,但这些陈米嘛但凡还能吃的粮食,能出现在陈米的米仓里,那也算是蜀中世家良心未泯了。

蜀中的政治格局实在是太乱了,乱到刘璋都有点控制不住的地步。

这个锅,还得从刘焉入川的时候说起。

当初刘焉提出了废史立牧的建议后,听人说什么蜀中有天子气,然后就自荐为益州牧,跟刘表一样,单身匹马的上任了。

可等刘焉进入蜀中后发现,蜀中这边的世家大族们,实在是太过于嚣张,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也就算了,连自己都不放在眼里。

而正好这个时候三辅大乱,很多雍凉二州的人逃难进入蜀中,这些人被蜀中人称为东州人,加以排挤,闹得东州人和益州人之间的矛盾很深。

刘焉立刻抓住机会,收拢东州人的人心,利用东州人组建了他直接控制的军队,称为东州军,利用东州军镇压本地豪强,杀的蜀中世家们,那叫一个人头滚滚。

因此,益州世家对刘焉的意见非常大,但因为砍不过人家,不得不暂时服软,认可了刘焉的统治。

而后来,刘焉去世,刘璋继位,益州以甘宁为首的本地豪强立刻反叛,想趁刘璋刚即位没有威信,把刘璋和东州人都赶出益州。

然后就被刘璋学习他老爸的手段,利用东州人赵匙的势力给平定了。

这时候,东州人势力越来越大,引起了刘璋的警惕,再加上平定甘宁叛乱的赵匙觉得刘璋也不是软柿子,为了自己的利益,赵匙又带领东州军反叛,而且这一反,直接波及所有蜀中三郡。

最后刘璋没办法,只能是重新依靠益州本土世家的力量,平定了东州人的叛乱,也因此,益州世家重新回到了益州的政治中心。

之后的十几年里,刘璋一直是放任益州人打压东州人,闹得东州人对刘璋也失去了信任,而蜀郡中心的成都,自然也就成了益州世家的地盘。

刘璋因为是靠着益州本土派起来的,所以对益州豪强是非常放纵的,世家豪强横行不法,欺压百姓,刘璋全当没看到。

这种情况下,刘璋仓库里的那些陈米要是还能保得住,那才是真的奇怪了。

陈米毕竟是米粮,是可以用来卖钱的。

益州豪强,尤其是蜀郡的益州豪强,真的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根本不会在乎刘璋是不是清查粮仓,就算真的清查到了,刘璋也依然不会拿他们怎么样。

而张松作为益州豪强之一,当然知道现在蜀中粮仓的实际情况怎么样,所以才会给刘璋出这么一个主意。

所以嘛,刘璋以为自己发往葭萌关的是陈米,其实发往葭萌关的米粮里,至少有一半是已经发霉的谷壳,还能剩下一半的陈米,都算是蜀郡豪强手下留情的结果了。

而刘备对此,自然是大为光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