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王基(2 / 2)

王基更加诧异,没想到张溪只是去了几个时辰的功夫,就把荆州治中从事给拉来,让自己面谈了。

当然,硬要说的话,荆州治中从事也决定不了荆州別驾的职位.但人家既然来了,王基也不能敷衍应对。

不然人家传言出去,说王基不仅没有真本事,而且还不知礼义.以后王基还要不要当官了?!

所以,王基倒是没有敷衍马良,基本是马良问什么,他就认真答什么,全力的展示自己的才华。

因此,马良对王基的才能,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

这个人,能力是没问题的,考虑事情的有些方面,马良都啧啧称奇,很有预见性。

实务方面的经验虽然欠缺了一点,但只需要稍微磨砺一下,就能帮上自己大忙现在马良是真的缺人,也有心拉王基加入刘备集团了。

至于荆州別驾的这个位置,确实不是马良能决定的,但这个位置,张溪和关羽都能推荐,甚至到了刘备面前,也就是走个过场的事儿。

唯一让马良比较担心的,是王基并不是荆州人,他是东莱人。

但回过头来想想,这位可是大儒宋均的弟子,学的还是郑玄一脉的经义别的不说,就冲着郑玄这块金字招牌,荆州世家们哪个敢叫嚣?!

那可是一个时代的儒学领军人物啊,作为郑玄的徒子徒孙,不给王基面子就是不给郑玄面子请问一下,全天下哪个世家有这个胆子?!

马良一想通这点,顿时一点顾虑都没有了,跟王基拱手告辞,然后等着王基上任,给自己分担责任。

王基最后也没明白,马良对自己到底是欣赏还是不欣赏。

你要说欣赏吧,他最后临走也没有任何表示,你要说不欣赏吧,交谈的时候马良数次表达了对他的夸赞。

王基想来想去,觉得大概马良还是欣赏自己的,可能是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马良没法答应,所以才这么不了了之。

这时候呢,王基其实也有点后悔的.难得能遇到这么一个欣赏自己的人,如果不提那么高的条件,说不定现在自己就二次出仕了。

但话已经说出去了,王基不可能现在再放低要求,这样出尔反尔,反而对自己的风评影响不好。

再一个,王基还是觉得,曹操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所以,王基暂时放下了这方面的顾虑,继续伺候老师们写书做注,自己也趁机在一旁听课,学习一下其他大儒的知识。

就这样又过了大概一个多月,除了张溪偶尔来这边跟王基叙叙旧聊聊天外,王基自己都把这个什么荆州別驾的事儿,给忘了。

然后吧,就在五月的某天,王基正如往常那样伺候自己的师父宋均起居,张溪却匆匆的拿着文书,来找王基了。

经过信使一个多月的来回奔波,王基的荆州別驾征辟文书,终于下来了。

刘备亲自用印,以荆州牧的身份,征辟王基当荆州別驾。

其实本来不用这么麻烦的,毕竟张溪已经跟关羽说好了,马良也没有意见,按照张溪的意思,通知王基一声,隔天上班就是了。

但马良表示这不行。

人家是郑玄一脉的子弟,咱们不能这么不讲究的随便通知一声就让人来上班,这么做,人家完全可以说程序不合法,拒绝出仕的。

所以马良表示,还是请主公刘备亲自下令征辟,这样符合程序,同时也是对郑玄一脉子弟的尊重。

万一要是引起连锁反应,让郑玄一脉的弟子觉得刘备这人讲究礼仪,懂规矩,留下一个好印象,吸引更多郑玄一脉的人才加盟,那简直就是天大之喜。

毕竟郑玄一脉的大儒子弟,在这个世道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天南海北的哪儿都有。

他们如果愿意大规模出仕刘备,不说人才的问题,光这个影响力的提升,就足够刘备乐好几个月的。

所以嘛,关羽,张溪,马良三人,联名向刘备保奏,推举王基出任荆州別驾的事儿,就这么快马送到了刘备面前。

而刘备顿时惊异,还以为这个王基是什么大才。

但随后看明白三人推荐王基的理由后,就明白这三人为什么这么郑重其事了。

而且说起来,刘备本人跟王基,也是有点关系的。

刘备曾经拜在卢植门下学习经典,而卢植的老师是马融,郑玄跟马融是同学,从这个角度上讲,刘备和王基,还能算是“同门”师兄弟。

刘备作为一方主君,又是从底层崛起的,太知道这些世家学子之间对这种传承的看重,哪怕王基这个人没有才能,刘备也必须征辟他,就像刘备对待刘琰一样。

刘琰这个人崇尚清谈不懂实务,人又崇尚奢华,其实根本不符合刘备的用人品味。

但这些年,刘备一直对刘琰很好,哪怕最困难的时候也一直养着他。

除了这货跟刘备同宗外,能让刘备一直这么善待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是郑玄的弟子么。

更别说王基经过张溪,马良的背书,这人是有实务能力的。

既然如此,一个別驾而已,有什么可惜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