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战后处置(2 / 2)

同时,张溪为了避免这么多夷人聚集在一起引发不必要的闹事行为,从这些夷人中挑选了一万青壮,让王平负责训练成军,然后带回成都去,交给汉中王刘备处理。

至于是不是还能重新成为“无当飞军”,那就看诸葛亮和刘备的需要了。

剩下的人中,张溪又挑选了数千身体素质还算不错的夷人,分成了五部,同时成立了五部都尉府,由张翼担任校尉,总领五部都尉,安定地方。

跟诸葛亮把五部都尉分给豪强的做法不同,张溪可没打算惯着这些墙头草的南中豪族们。

张溪就是要个南中的豪族们一个直观的概念,如果你帮着大汉,那么大汉不会忘了你们的好处,不信看看李氏和孟氏就知道了。

但如果你们喜欢当墙头草,谁强听谁的,那么等到战后利益分配受阻的时候,就别怪我没有照顾你们。

当然,你要是觉得不公平,也可以现在起兵造反,用拳头说话,那我也不拦着。

但很显然,一群墙头草的世家不可能有这个魄力,现在又有了李氏,孟氏的倒戈看守,南中再想有大规模的叛乱,根本是不现实的。

就这样,经过几次筛选后,近十万夷人,被张溪安置在了建宁郡的西南部,跟汉民一样登记造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夷人就能享受到汉民一样的待遇,根据诸葛亮的想法和建议,张溪跟这些夷人约定,只要能给官府纳税服役十年以,就可以享受汉民待遇,如果家中有人参军立功,即刻可以享受汉民待遇。

这叫“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给了希望之后,张溪也不能不管这些夷人的死活,不然就这些夷人的耕种水平,打死他们都没办法完成官府的赋税徭役。

所以,还必须教授他们怎么耕种。

这种事儿,其实也好办汉人士卒在当兵前,基本都是一个合格的农夫。

张溪把这些夷人们每十户编为一组,派遣一名士卒前往指导耕种,而官府只给出每年的耕种时间和指导意见,同时前两年实施轻徭薄赋,应该就能初步教会这些夷人们耕种了。

夷人也是人,只要有了固定的收入,同时官府不是欺压的太狠,谁也不会愿意再回到山中去,跟大自然搏斗求食的。

等张溪安排好这些夷人的善后工作后,却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南中的存粮,好像不够了。

毕竟这些夷人刚刚出山,本身也是被汉军给拐带出来的,并没有多少存粮可以食用,而以南中的气候,现在种植稻谷已经有点晚了,虽然补种了,但估计一年两熟是很困难的,可能就是一年一熟,第一年的收入会有所减产。

虽然建宁郡的气候条件不错,这边的稻谷可以做到一年两熟,但问题在于,南中很多地方的开发根本跟不,可耕种面积相当的少。

往年一年两熟,南中还能勉强的自给自足,现在少了一季成熟的稻谷,南中百姓很可能不到年底就会饿肚子南中根本救济不过来。

因此,张溪不得不向成都求援。

同时,考虑到连续征战,成都可能也没有多少余粮,还要安排军粮囤积,准备北伐匡扶汉室因此张溪向刘备提出了一个建议允许南中世家豪强,以贡献粮草的多寡,来获得建宁郡铜矿的分配权。

张溪可是派人重新勘察过整个建宁郡的铜矿分布的,储量大的惊人,虽然有近一大半的铜矿,以现在的技术能力无法大规模开采,但站在这个时代的角度讲,可开采的部分就已经是一项可以流传百年,富可敌国的产业了。

这么多的铜矿,刘备集团内所有人出钱出力都是吃不下的,想要快速获取铜矿,就必须允许地方豪强加入进来。

甚至刘备集团现在要考虑的事情,还真的不是跟世家去争夺铜矿的所有权,而是应该制定相关法律,严控铸币权和货币发行权。

只要掌握住这两样权利,世家们开采再多的铜矿,也不过是为刘备集团做嫁衣。

这年头不管世家多么豪横,也不敢打铸币权的主意,那是全家族灭都没有人会同情的事情。

因此,世家即使开采了大量的铜矿,他们不把铜矿卖给刘备集团,总不能把开采出来的铜矿都给打造成青铜器陪葬吧?!

而关于这一点,其实不用张溪提醒,诸葛亮已经拉着法正,糜竺,李严等人,开始着手制定法律,严格控制了。

这些人,哪个不是人精,张溪能看到的情况,他们怎么可能看不到。

而关于建宁郡铜矿的分配问题,成都的世家们差不多都快打出狗脑子来了。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张溪派出的勘察工匠队伍,又在仙女湖南侧发现了一个超大规模的锡矿,沿泸水以及泸水各支脉,发现了大量的金矿,铁矿矿雪区,在建宁郡谷昌以西,发现大量盐矿,还有一个自前朝开始就设立的盐监,只要稍微修缮就可以直接开采。

好了,这下刘备都有点坐不住了,诸葛亮更是直接跟刘备请示,亲赴庲降都督府驻地味县坐镇,亲手掌控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