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巧遇(2 / 2)

两边的军队阵型突然变化,刚巧摆出了一方攻击,一方防御的阵型。

然后,直接开战。

因为是半途相遇,谁都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地方发生大战,因此并没有什么战术可言,全看两位主帅的临场指挥。

邓艾从军时间不长,领兵经验只有两次,一次是在江陵之战中,领军烧毁吕蒙粮草,设计伏击了全琮,而这里面有一半,是石苞的功劳,另一次是代替自己的夫人执掌三千南征前锋营,这次虽然没有名义,但实际领兵,都是邓艾在做。

但不管怎么样,邓艾的领兵经验确实不算太丰富,临阵指挥的经验也不是很充足。

反观对面的冢虎.好吧,未来的司马宣王,其实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次单独领兵的经验呢。

司马懿早年被曹**得出仕,一直都是做文职或者内勤这样的工作,一直到曹操征讨张鲁的时候才第一次随军出征,策划军务。

之后的几年,司马懿有过几次随军出征的事情,但基本还是干的参谋的话,从来没有独领一军的经验。

一直到关羽威震华夏,打下襄樊,为了防止关羽趁势偷袭许都,曹操才不得已给他一个许都令,领兵两万镇守许都。

那时候的曹操,是手上真的没人可用了,不得不为之。

本来曹操还打算事后收回司马懿的兵权,但随着汉中之战结束不久,曹操在洛阳驻留了一段时间,不到一年,病逝于洛阳。

等到曹丕上台,一向看重司马懿的曹丕自然不会去收回司马懿的兵权咯。

因此,司马懿其实也是第一次真正的镇守一方,第一次领兵而已。

双方主帅,其实论经验,都是半斤八两的存在,但论天赋,司马懿肯定要强过邓艾一些的。

毕竟,司马宣王纵然“畏蜀如虎”,那对标的,也是诸葛丞相这个级别的,而现在的邓艾,显然还没有成长到那个级别。

也就搭着邓艾一开始的做出了一个对他最有利的选择,选择了先防御,这才没有在第一时间落在下风。

毕竟防守方只要不犯错,总比进攻方要花的心思更少一点,可以见招拆招。

之后司马懿的几次指挥虽然也让邓艾有些疲于招架,但总体的战况,还能勉强持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懿迟迟不能击溃邓艾组织的防守阵型,心里也开始有些着急了。

这支蜀军的战斗素质极高,而且对方主帅的指挥水平也不错,这么打下去,即使自己能击破这支蜀军,但应该无法打出溃散或者围歼的效果来.一旦被这支蜀军的指挥官带领残兵退回新野,那自己的计划就彻底破产了。

司马懿其实早就在关羽开始北伐的时候,就已经在琢磨,该怎么破敌了。

司马懿通过分析判断,这次关羽北伐,重点应该是南阳,不太可能拐个弯的来打许都,所以理论上讲,自己其实是有机会,也有足够的兵力能够做出一些有利于当前局势的事情。

所以司马懿一直在等,等关羽进军,等关羽和张辽相持,等待关羽把粮草运送到中转站囤积。

司马懿分析过关羽北伐路径上可能的屯粮地,想来想去,还是在新野的可能性最大。

这倒不是什么难以推测的事儿,就算不是司马懿,换个稍微聪明点的人,都会猜到,毕竟从樊城往北,也就新野县有足够的地方可以支撑粮食军械中转,也有城墙作为护卫。

司马懿虽然判断出了新野是关羽大军的屯粮地,但并没有立刻起兵攻击,因为司马懿同样知道,像关羽这样的名将,是不可能不对自己的屯粮地加强保护的。

你一开始就去攻击新野,那简直是一头撞在枪口上。

所以司马懿一直在等,他故意的在许都保持按兵不动,做出一副只求自保的样子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肯定会渐渐放松对新野的防护的。

而现在,就是司马懿认为的好时机。

关羽的精力被完全牵扯在邓县一代,跟张辽对峙,几乎所有的统兵将军和谋士都在那边,新野的防备,慢慢的在松懈。

因此,司马懿决定掐着这个时机出兵,以蜀军打扮,不走大路走小路,偷偷靠近新野城,最后一举突袭,占据新野,切断关羽北伐大军的粮道。

再之后,只要张辽不傻,在前线缠住关羽,不用时间长,只要十几天的时间,关羽大军就会因为断粮而陷入混乱,到时候要攻破关羽,就易如反掌了。

司马懿觉得自己计划的很好可怎么才出门没多久,就在山间小道遇到了敌人?!

而这个敌人还很难缠,即使自己能击败对手,但如果不能做到全歼,让敌人跑回新野去,那自己要偷袭新野的计划,肯定会因此暴露,自己已经不可能有偷袭的机会了。

至于强攻别逗了,就自己带出来的几千人,怎么跟有了准备的几万蜀军对抗?!

司马懿愁啊,一个非常好的立功机会,就这么没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