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调兵(2 / 2)

很显然,关羽下意识的认为,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文人,私底下对夏侯惇的评价,张溪不过是受到了那些文人的影响而已。

关羽这个人吧,一直跟文人的关系不太好,他也看不太这个时代的文人可也正因如此,张溪对夏侯惇的评价,关羽是真的信啊。

打死关羽都想不到,张溪对夏侯惇的这个评价,是长达一千多年演变后的产物,而且更多只是对夏侯惇的调侃,并不是真的在贬低夏侯惇。

关羽就觉着这年代的文人都是蔫坏的家伙,可偏偏他们还掌握着这个时代的话语权关羽真的很担心,自己两战宛城不下,战后却加官进爵的,不知道会被这群文人编排成什么样。

毕竟,二爷虽然也有不少光辉战绩,但二爷自身的黑历史其实也不少有些无耻文人,就好挖人黑历史说事儿。

这个宛城,如果有机会的话,二爷还是希望可以拿下的。

某种程度来说,二爷也是人,他也会有自己的小心思,而这些小心思,确实不太能放到台面来说。

因此,二爷拒绝了徐庶改变战略目标的建议,但并没有给出自己的理由和解释。

徐庶倒也没有太过意外。

毕竟这是关羽!

徐庶跟关羽共事了十几年了,关羽做出的决断,什么时候需要向人解释了?!

“既如此,将军欲克宛城,只有调兵一策可用了!”徐庶继续建议道。

当谋士的嘛,都有几套备选方案的,在加徐庶也知道关羽的脾气,所以关羽一否决自己的第一建议,立刻拿出了第二建议。

而对于第二建议关羽微微抬头,看向徐庶,心里琢磨着,徐庶是不是糊涂了?!

对于调兵的建议,刚刚自己已经跟徐庶解释过原因了啊。

江东不可信,如今孙权在建业屯兵数万人,动向不明,因此王基,石苞等人绝对不能轻易离开江陵和武陵,而庸的寇封,孟达二人,防备右扶风的张郃都困难,哪有多余兵力来支援自己?!

这点事儿,自己解释过了啊而且就算不解释,难道以徐庶的能力,还看不出来么?!

关羽向徐庶发出了询问的眼神,而徐庶却笑着,走到营帐内的地图前,说道,“大将军请看!”

关羽也把目光看向了地图,顺便等着徐庶接下来的说辞。

“大将军,今时已不同往日。昔日江东无力突破淮南,故而背信偷袭荆州,非智不及,乃力不逮也!如今江东已据合肥,控制淮南,陆逊,徐盛,周瑜三将又破徐州,围攻彭城,魏军连连告急,此一战而定青徐之机,江东万不肯轻舍之!”

“若此”关羽大概明白了徐庶的说辞,但还是有点不放心,问道,“若真如军师所言,那孙仲谋于建业聚兵数万,却又意欲何为?!”

徐庶笑笑,接着说道,“为救援合肥尔将军请看!”

说完这话,徐庶从袖中逃出一封书信,递给关羽。

关羽打开一看,是江东四大姓之一的张家家主张温写给襄阳费祎的信件,信里提到了最近孙权在建业聚兵,要去救援在合肥苦守的孙韶的消息。

早年费祎奉命出使江东的时候,跟张温的关系就一直很不错,后来费祎又专门主持江东纸张发售分配权的事儿,跟张温的关系就更一层楼了。

费祎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其实就是往江东掺沙子,而张温,则是费祎重要的发展对象和渗透渠道。

因此,两人之间没事儿就通信,有时候在信里不经意的说出点啥来,真不意外。

不过关羽好歹也是久经战阵的人了,再加一直对江东抱有超级大的戒心,虽然看了张温的信件,依然有些怀疑,问徐庶道,“军师,此事可有旁证?!”

徐庶点点头,说道,“江东细作亦有来报,孙仲谋此番聚兵并不机密,江东知之者不少,所聚兵马亦不过两万余人,增援合肥之说,倒非不可信也!”

关羽微微点头,放下书信,说道,“军师之意,老夫亦明了只是江东之人素来无信,焉知此非声东击西之计也?!名为增援合肥,实则偷袭荆襄,亦未可知尔。”

徐庶也是点头认可,然后才说道,“大将军之言甚是,只是,江东欲攻荆襄,只有两条路。一条,走长江水路如今我军已据江夏,江东水军调度皆在文仲业监视之下,只要文仲业不动,江东水军断无绕过江夏,偷袭南郡之能。另一路,乃是在长沙聚兵,偷袭荆南四郡有石仲容在武陵镇守,张公义在公安策应,武陵,零陵二郡当不至于有失。将军不调武陵,公安,江夏三地之兵,只调南郡之兵北,当无阻碍!至于庸之兵,将军大可调来无妨,张郃仅有万余人马,守卫右扶风尚且不足,断不敢轻攻庸若其攻之,我军可分兵抢占右扶风,兵出长安,如此,张郃纵使得了庸之地,也不过是困死我军腹中尔,不足为虑。”

长篇大论一堆,徐庶的中心思想就一个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