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君臣一心(2 / 2)

但如果刘备真的找自己主持这样的祭祀典礼,并且自己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如此礼仪盛事都能操办了,谁还敢说大汉无大儒?!

到了那个时候,不管天下人内心怎么想,至少在嘴,也得把自己归类于天下大儒里这是秦宓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有喜,自然也有忧。

如今蜀中世家内部暗流涌动,想要联合起来劝谏天子回京,这事儿秦家虽然没有参与,但到底也是听说了的。

毕竟,天子回京的话,对身为蜀中世家一员的秦宓,也是有很大的好处,再加他的官位之高,不可能没人通知到他。

甚至,秦宓也希望天子能早日归来要迁都也可以,但至少不能是现在啊。

可如今天子一封诏书,却把自己调去长安主持祭祀大典,很难说这里面有没有天子要断绝蜀中世家们奏通道的因素在里面。

万一天子举办完祭祀大典后,直接就宣布迁都那秦宓这个礼部尚书,到底是同意,还是反对呢?!

秦宓为此很纠结,而蜀中世家们,则是更加的纠结。

如果只是单纯的天子要祭祖,把秦宓调去长安,那蜀中世家也没啥好说的,毕竟这属于秦宓这个礼部尚书的本职工作。

但偏偏这个调离的时间点太让人难受了。

诸葛亮刚刚从长安出发,还没走到汉中呢,秦宓就被调去长安这中间的二十多天时间里,天知道天子是怎么想的?!

难不成真的必须通过东州派来达天听?!

真要这么做的话,就李严那个人的德行,他能便宜你了?!

为此,蜀中世家们,再次在李氏的牵头下,聚在了一起,商议一下对策。

“今秦尚书奉旨北,以天子诏令而言,短期内必不可能回转京师天子之意如何,我等如何知之?!”李禹再次主持回忆,问道。

柳伸对此略作沉吟,说道,“李公倒也不必过分忧虑,中书令已奉旨回都,待其归来,我等自然知晓。”

柳伸那意思,迁都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事儿,咱们没有必要急于一时。

可杨家家主杨充听不下去啊,微微皱眉,说道,“中书令虽然奉旨回都,然来意如何,我等未知也若其回都,乃是主持迁都事宜,又该如何?!”

杨充那意思吧,就是诸葛亮为什么回来,他们也没有得到任何信息。

万一诸葛亮回来是为了迁都做准备的呢?!

毕竟,这可是诸葛亮。

诸葛亮在成都坐镇多年,治政能力毋庸置疑,如果刘备要迁都的话,最合适操办这些事情的人,必然是诸葛亮。

而如今成都私下暗流涌动,杨充也不相信刘备会对成都的情况一无所知如果刘备真的无意迁都,只是打算在长安祭祖完毕后就班师回朝,那么回来安抚蜀中世家的人,也应该是黄权,而不是诸葛亮才对。

诸葛亮回成都,总给杨充一种非常不安的暗示。

这点,其实不只是杨充,甚至很多的益州世家们都是这么认为的。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益州世家们,已经被这几十年纷乱的局势和刘璋父子的放纵,给彻底惯坏了。

他们到现在,始终都认为,不管是刘焉父子,还是刘备,想要治理好蜀中,就必须跟他们合作,遇到事情,就必须先跟他们商量着来。

如今一看刘备有意迁都,同时回来安抚他们的人还不是同为蜀地人的黄权这让他们有些接受不了了。

杨充其实还好,杨家能混到如今的地位,他的哥哥杨洪还能成为蜀郡太守,说明杨家在这一代,还算是能识时务的一代,虽然着急,但终究没有慌乱。

而李禹和柳伸两人,本身就是才能出众,同时也是执掌偌大家族多年,都是沉得住气的主。

但有些沉不住气的人,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耐心了。

“天子不知轻重,岂有久离国都不归之理我等身为人臣,当力谏之才对!”张参突然的站起来,慷慨激昂的说道。

李禹有点无语的看着这人脑子不好使就算了,怎么身份认知都出现了问题?!

你们张家算哪门子刘备的臣子?!

没记错的话,我们李家分支还有个庲降都督李恢,武陵司马李球出仕,柳家也有柳隐从军,杨家的杨洪如今正式蜀郡太守伱们张家有哪个子弟出仕大汉了?!

好吧,就算你脸皮厚,但问题是

“张公以为,当如何谏之?!”李禹沉吟了一下,问道。

张参那个一脸得意的看看在场众人,然后得意的说道,“我家三房小子,与汉嘉太守黄元有旧,而黄元又素来与中书令不睦,今天子滞留长安不归,中书令独身南下却又不知来意,莫不如”

得,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