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迁民军屯(2 / 2)

军屯的好处,一方面可以满足对左冯翊布防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让士卒们自给自足,就地耕种,囤积驻守所需的军粮。

而且按照陈祗的估计,不管是大汉还是曹魏,这五年里两次大战,都是急需休养生息的时候,即使以曹魏的体量,连续两次面临两线,甚至三线作战,也不是那么好受的,短期内,是不太可能主动从潼关或者蒲坂津方向发动对关中的攻略的。

这时候迁徙百姓,安排军屯,正是最合适的时机。

等到曹魏缓过劲来,想要进攻关中了,左冯翊的百姓应该早就迁徙完毕,甚至军屯也应该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了,到了那个时候,也就可以暂时不需要担心粮草补给的问题了。

你不得不说,陈祗的这个建议,真的是一个一石多鸟的好建议。

但,终究只是一个建议而已。

陈祗才能确实出众,可到底从政时间太短,很多事情在考虑上,终究是稍微欠缺了一些.主意是好主意,但真要实施起来,麻烦其实也不少。

别的不说,左冯翊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又是天下有名的成熟耕种区.哪儿来这么多的士兵去搞军屯啊。

以右扶风为例,二十二万丁口再加上从左冯翊迁徙过去的七万丁口,总计近三十万人,大概能保证耕地的有效利用。

而差不多大小的左冯翊,如果都要用来搞军屯的话,那么要安排多少士卒在这边劳作,才能让左冯翊的所有耕地不至于荒废?!

大汉拢共才多少士卒啊,难道都要搁到左冯翊来搞军屯么?!

即使在曹魏,军屯的规模也一直不算太大,而且如果没有民屯作为补充,军屯的实际效率也不算太高.在整个左冯翊搞军屯,那在洛阳的曹丕要是能睡踏实了,那他就跟司马衷一个德行了。

再一个.季汉在以前,是不搞任何形式的屯田的。

刘备知道百姓希望的是什么。

这年月百姓也好,世家也罢,对土地的执念是最深的。

没办法,谁让这年月的生产力就这样,又遭遇乱世的,土地里长出来的粮食才是这年月最值钱的硬通货。

因此,刘备集团的策略,一向是尽可能的满足百姓对土地的需求,让更多的百姓成为自由民,而不是受到屯田束缚的半农奴。

这不仅仅是对百姓负责,同时也是对国家的赋税徭役等各项财政收入负责。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刘备集团一直以来跟世家的关系都不算太亲密,始终打压世家的原因.真不是为了世家手里的那点地,关键是世家手里掌握的大量隐匿丁口,这是刘备,诸葛亮,乃至到后来的陈祗执政时期,都无法容忍的。

如今,陈祗建议在左冯翊搞屯田,这个策略刘备是个什么态度,也实在不好琢磨。

虽然说军屯的主动权是控制在国家手里,军屯也主要是军队在做,但如果刘备真的不想搞什么屯田,不想开这个头的话,那即使是诸葛亮也未必能说服刘备。

再加上一旦要实施左冯翊迁民,划分军屯区,安排士卒换防屯田这也都是一大堆的政务,军务调整,不是那么轻松简单一个命令就能解决的。

陈祗到底是年轻了一些,经验不足,考虑事情稍微简单了一点。

但这也不能怪他,他的职责就是协助张溪处理政务,既然有主意,他不可能不提出来,至于提出来后怎么去实行,怎么去完善,这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解决的问题。

因此,张溪在仔细思考陈祗的建议后,觉得好像有点搞头,立刻派人去找来了蒋琬,魏延二人,从军政两方面入手,讨论这个军屯的可能性。

在跟这两位讨论出个大概后,张溪又一封书信送去左冯翊和右扶风,招左冯翊太守胡奋,郡丞赵累,右扶风太守柳隐,郡丞张翼来长安,商讨迁民和军屯的实际操作可能性。

等到这些人商量出来一个大概可行的报告后,张溪再拿着这个报告,连同自己的奏章一起,去面见刘备,详细阐述这个由陈祗提出来的左冯翊迁民军屯的计划。

这些事儿,都必须要刘备亲自拍板,就不是张溪一个人能做出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