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战事渐息(2 / 2)

孙权退守三江口,西陵之围就算是解除了,文聘汇合了亲自领兵过来的关羽后,也没有客气,直接率军进驻邾县,建立水寨,跟东吴水军隔江对峙。

这一对峙,就是两个月的时间。

不是关羽突然脾气好了,而是江东水军的名声,真不是吹牛吹出来的,孙权虽然陆战拉胯,但水战的本领还有一些,双方小范围接战过几十次,双方都没有占到便宜,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击溃对方,这种情况下,对峙待变,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本来呢,到此为止,孙权虽然说进兵不利吧,但还是完成了既定的战略目标,把一部分荆州军团主力吸引到了江夏,剩下的荆州军团主力还在襄阳,正好给孙盛领兵进攻武陵郡和零陵郡打下基础。

但.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孙盛,全琮的长沙军团一开始进攻还算顺利,但随即就被蜀汉的李球引兵挡在了武陵郡治汉寿县外。

本来吧,就李球手里的三千郡兵,肯定是挡不住孙盛和全琮的一万五千东吴军的进攻的,能撑个十天都算是李球指挥有方了,两个月是想都别想。

但问题是,李球在汉寿县坚守都不到五天,蜀汉的永安督陈到,就已经领一万北军顺长江而下,直接在公安登陆,然后在三天内奔袭了一百八十里路,快速救援了汉寿县。

而更要命的是,原本在吕岱的劝说下,已经有些动摇的零陵郡太守潘濬,一听说陈到的援兵已经到了汉寿,立刻拒绝了吕岱的劝降,死守零陵郡。

毕竟,潘濬的能力是有的,如果不是私心重了点,吕岱还真的拿潘濬没有办法。

荆南的战局,一时间还就这么僵持住了,消息传到三江口的孙权水寨,孙权也麻爪了。

现在的情况,让孙权非常犹豫。

不是没有获胜的希望,但代价,实在有些大。

如今江夏的军力对比,是东吴的五万水军对荆州的三万水军,一万陆军.一万陆军可以忽略,江上作战,只要能击破荆州的水军,那么这些陆军也不足为虑。

可问题是要打败关羽率领的三万水军,虽然不是不可能,可自家水军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再一个,就算自己在江夏这边赢了,万一长沙那边失利了,让人反攻进入长沙以一个长沙郡换取一个江夏郡,感觉还是亏的啊。

长沙如今已经开发了十几年了,洞庭湖平原的产粮基地已经颇有些规模了.江夏这边虽然地理位置对江东很重要,但江夏七成都是山地,怎么跟长沙这样的产粮基地去比?!

孙权一直有些犹豫不决,一直在三江口继续僵持,僵持到九月份,孙权一连接到了两个坏消息。

一个,是曹魏方面虽然说要进攻荆北,但一直到现在,始终是在宛城和许昌按兵不动,而原本说好了的反攻关中,目前看来,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

曹魏小人,果然不可信。

另一个,则是让孙权颜色大变的坏消息。

在这次江夏作战中,一直在江陵按兵不动的石苞,在这种关键的对峙时刻,突然出兵了。

石苞出兵的事情,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孙权在发动背刺前,不可能没有考虑江陵方面的兵力调动。

但问题是,石苞既没有选择率领江陵士卒前来支援江夏,也没有想着过江支援武陵这个好色之徒居然选择了在这个僵持的关键时刻,汇合公安守将张任一起,两方凑了一万余士卒,偷偷渡过长江,直扑长沙,意图切断孙盛,全琮的粮草补给线,甚至攻取长沙。

这个消息一传到三江口,孙权顿时脸色大变。

江陵不是没有水军,但因为有了江夏作为屏障,江陵水军基本没多少人,而且都是屯驻在公安以防万一而已。

船不过百艘,水军不到五千人.孙权怎么也想不到,江陵靠着这点水军就敢往长沙进攻。

可谁知道,石苞他就真的敢冒着后勤缺失的风险,把水军船只当成渡船过江,直插长沙郡境内,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切断孙盛,全琮的后方。

如果石苞真的能切断孙盛等人的后勤线十天时间,那么在前线的东吴军卒必然陷入缺粮的风险,到那个时候,武陵郡的李球,陈到必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进攻长沙的孙盛等人,难免遭遇一场大败。

一想到这里,孙权赶紧派人去给孙盛和全琮传信,让他们收缩防守,保证后路安全,千万不能让石苞切断后路,进而导致长沙失陷。

同时,孙权又让留守柴桑的贺齐急速组织援军,从陆路急速增援长沙,争取围剿掉过江的石苞军团。

宁可不夺江夏,也不能丢失长沙。

最后,孙权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要退兵了。

毕竟,仗打到这个份上了,好像继续僵持下去,对自己也没啥好处。

至于北面曹魏这帮混蛋说好了出兵荆北帮自己减轻压力的,结果说话不算话,还指望自己继续履行盟约不成?!

都是千年狐狸,谁也别说谁是不遵守约定。

撤军,回柴桑。

就这样,建兴二年,魏吴三路进兵,就在这样近乎儿戏的情况,结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