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襄阳北伐(2 / 2)

再一个,如今的襄阳军,也是刚刚完成了集结,军粮和军械也没有完全调集到位。

别的不说,文聘率领的两万水军和一万步卒,也是刚刚从江夏“败退”到襄阳虽然“败退”是假,但军队肯定还是需要进行整编的,别的不说,往北进攻,根本没有两万水军的用武之地,要让水军上岸作战,军械装备上肯定要重新调整的。

而新城那边的寇封,也刚刚开始集结兵力,暂时还没有南下抵达襄阳,跟大军汇集.这个时候出兵,襄阳军团也是仓促北上。

难道要凭借襄阳本部的四万余士卒,加上刚刚从江夏撤回来的一万现成步卒,一共五万人,北上进攻宛城么?!

这样的兵力,如果放在前些年打辅助佯攻的情况下,倒是足够了,但打主攻光光是宛城,司马懿就有三万余士卒,还有一座坚城和数道外围防线在手呢。

五万打三万,还是攻城方.除非关羽有什么奇谋妙计,否则的话,根本打不下宛城来。

而关羽.关羽自然没有什么奇谋妙计,这事儿,应该是徐庶和王基的专长,这俩都不知情,还能指望关羽能想出什么奇谋妙计出来不成。

如果不能一战而下宛城,打开中原腹地的通路,那么就算进军宛城了,也不过是重复前两次进攻宛城的程序,浪费钱粮跟魏军对峙而已,对关中的帮助,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反而还会失去进攻的突然性。

不如不打!!!

这就是徐庶的建议,他认为,还是可以沉住气,稍微等等,等到自家兵力集结完毕,等到关中那边有更进一步的消息传来,再做决断比较好。

但这个建议,关羽表示不接受。

关羽的理由还是老一套,时不我待,真要等来关中失守的消息,那么北上宛城,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而王基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王基是觉得,徐庶不应该把战略规划建立在不可预测的个人能力上。

诚如徐庶所言,关中到底打成什么样,在襄阳的大家其实都不是特别清楚,因此,所有的战略决策,都必须建立在现有的情报上,而不能把战略决策建立在对他人能力的无条件信任上。

是,王基也承认,不管是诸葛丞相还是张雍州,都是能力出众之士,但问题是,如今关中兵力调配不合理,被曹魏进攻到只能采取战略防守,也是实打实的在他们手里打出来的。

诸葛丞相治理国政的能力天下无双,这点王基是非常钦佩的,但用兵如何,只有一个平定西羌可以用来作为佐证.但实话实说,就那帮羌人,王基认为,自己去平定他们,打的也不会比诸葛亮指挥的北军更差。

而张溪,王基也很尊重,毕竟是当年举荐自己的恩人,但张溪用兵,并不是完全没有弱点,他太过于追求稳定,太过于谨慎了,有时候这样的谨慎,能帮助自己免于大败,但同样,也给了敌人利用之机。

王基认为,如今关中陷入战略守势,其实跟张溪的用兵思路,也不无关系。

关中也许还能支撑一段时间,这是张溪和诸葛亮的能力的体现,但是否有重新调整兵力部署的机会,是不是能在关中发动反攻王基认为,不能寄希望于这种虚无缥缈的可能性上。

因此,襄阳军团北上,其实是有必要性的。

如果能顺势一战而下宛城,那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在南线开辟第二战场,至少会吸引到在右扶风的郭淮军团的注意力,让郭淮不敢太过于急切进军这样,说不定还能给关中的张溪,诸葛亮提供一个调整兵力部署的机会。

王基也承认,如今的关中局势,不是兵力不足的问题,而是张溪和诸葛亮能不能有机会调整兵力部署的问题。

只要有了这个机会,说不定右扶风的局面会得到改善,甚至是反转,一旦右扶风的汉军攻破了郭淮军团后,顺势进攻武关,威胁宛城侧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襄阳进攻的突然性.王基的建议是,这种事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要实在不行,咱们就继续跟前两次作战一样,打助攻就是了。

北伐平定中原,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也有足够的准备,才能做到.一时间完不成任务也不要紧,如今最紧要的地方,就是关中不能丢。

丢了关中,那么雍凉必然不保,而丢了雍凉.再要想从汉中出兵进攻雍凉,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因此,王基建议,不等新城郡的寇封兵团,也不等江夏军团休整完毕,立刻领兵北上,进攻宛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