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商议四伐(2 / 2)

再者说,如果有必要,诸葛亮还可以自己凭借自己在西北地区的威望,征召羌人作战。

诸葛阿公的名头,在这个时空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不是南中夷人这么称呼诸葛亮,而是北地羌人对诸葛亮感恩戴德。

现在诸葛亮在大部分羌族部落中的名声,可比当年马超的“神威天将军”都要厉害。

“神威天将军”不过是畏其勇,但诸葛阿公的称呼,说明羌人对诸葛亮是心服口服诸葛亮真要有心,再组一支骑兵版无当飞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诸葛亮也不至于着急忙慌的现在就北伐。

诸葛亮也是知道轻重的人,他很清楚,一旦打仗,不管自己准备的多么充分,战争最终还是会增加百姓的负担的但他不能继续等下去了。

曹魏的洛阳留守司马懿,是个大才啊!!!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对宿命中的对手,其实直到一年之前,两人都是没有太多实际交集的。

可就在双方互相坐镇地方,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这一年里,两个人明里暗里交手了不少次,却都感觉到了对方到底有多难缠。

而如今,随着司马懿主政洛阳一年的时间,在河东世家和颍川世家的帮助下,洛阳民生逐渐在恢复,武备情况,更是有了跳跃式的发展。

司马懿是河东世家出身,他在河东世家内部,有着不小的话语权。

而司马懿的上位,又是颍川世家的带头大哥陈群的推荐,而此时的颍川郡比河东郡更惨,他们直接面临着大汉南阳郡的威胁,因此也不得不配合司马懿,尽快的恢复司隶地区的武备。

世家大族在这个时代的力量是很可观的,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司马懿就在世家大族的帮助下,理顺了司隶的所有政务,并且开始对军队武备进行加强。

当初曹叡移驾回都的时候,只带走了他最后的一万禁军精锐,剩下的兵员是一个都没有带走,全都留给司马懿,用来拱卫司隶了。

可以说,这点上,曹叡还是很支持司马懿的。

但,连番大战下来,司隶郡兵也只剩下两万人左右了,兵力严重不足。

但好在,曹叡把临时征召的十万屯田兵也留给了司马懿,并且给了司马懿在必要的时刻,再次征发屯田兵作战的权利。

司马懿当然是看不上那些临时征召,只能用来当炮灰的屯田兵的但世家大族们需要啊。

不是用来打仗,世家大族需要这些屯田兵给他们当隐户种田。

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能快速恢复司隶名声和军备的重要原因.司马懿解散了一半的屯田兵,但不是让这些屯田兵重归屯田所种地,而是默许世家大族侵吞这部分屯田民,来换取世家大族对司隶地区重建的钱粮支持。

而剩下的一半屯田兵,司马懿对其中择优筛选,挑选了两万人,精心操练,用来补充司隶郡兵的缺口。

就这样,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司马懿就重新拥有了四万司隶兵,加上一万潼关守军,两万颍川郡兵总计七万大军。

司隶不缺钱粮,现在唯一的弱点,就是司马懿手里的四万司隶兵战力参差不齐,一半以上士卒训练严重不足,也没有实战经验.可如果继续放任司马懿主政下去,这些都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

因此,在了解到司马懿这一年在洛阳实际干出的成绩后,诸葛亮知道,他不能再继续给司马懿时间了。

必须尽快北伐。

而这,就是诸葛亮这次趁着张溪来长安的时候,需要跟张溪认真商量的事情——他想要说服张溪,支持他在明年春耕以后,再次发动北伐。

并且,诸葛亮希望张溪的荆州兵,能在那个时候,出兵助战。

可张溪听完了诸葛亮的理由的诉求后,却有些犹豫不定。

听诸葛亮这话茬的意思,好像有点不对劲哈。

诸葛亮可是丞相,虽然不如历史上那样“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但他的权利其实也不小了,再加上刘禅对他的态度,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可这样的人,要发动这一场北伐,居然还需要争取张溪的支持看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的。

所以,张溪就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庞统和法正,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

然后诸葛亮就沉默了。

我是傻子,真的。

我到现在才发现,我章节数目写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