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船和刺头(1 / 2)

 经过这些天的苦思冥想,不断的将最近的这些事情放到一起来整理其中的逻辑,徐钦好像是发现了其中的一部分脉络。

首先是应天城中的两宗血案,第一宗是夺妻之恨,而且非常明显,受害人招摇过市还没有一点点防备,被人砍死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这第二宗就有些奇怪了,且不说其他的,冀凯隐姓埋名几十年,这么长时间的完全不同的生活,不管是相貌还是气质肯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认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连锦衣卫都没有他的过往资料,知道真相的必定是少之又少,是谁把这个消息泄露给那个张教主的?

接下来,张教主报完了该报的、能报的仇,出了一口恶气之后,带着一个如花美眷,嗯,至少是风韵犹存的美眷。又经历了这么多人生的大起大落,往浙江跑,准备找船出海,做一对神仙眷侣,也是很正常的选择。

而他在路上,凭借奥特曼级别的个人战斗力,顺手砸几个朱老板的摊子,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这砸摊子的动作现在看来就稍微有点诡异了。本来王破虏跟他无冤无仇,八竿子都打不到,而大仇人的儿子、兄弟,湘王朱柏这么好一个出气筒,却被他故意放过了,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顺手寻仇了。

这背后的意思暂时想不通,徐钦也就放下,继续想其他的事情。

另一个重大疑点就是王破虏的死。由于有这个连环杀手上一次作案的侦查经验,徐钦隐隐觉得,王破虏很有可能不是这个张教主杀的。因为变态连环杀手都是严重的强迫症晚期患者,从作案手法上能体现出很多凶手的人格特征。从这一点上来看不符合张教主的本事和风格。

但很奇怪的是,他伏击朱柏确实是事实,而且和王破虏的死是相呼应的,那这就陷入一个悖论了:既然你都跟齐白石、张大千本来就穿一条裤子了,那为什么还要费劲去找个人来画一幅赝品呢?

再结合后来更神奇的布政使杨允之死,徐钦基本上可以断定,这整件事好像都渐渐开始集中到了帝国政府的内部矛盾上来了。也就是说,支持这个张教主的势力,是一股很强力的官方势力!

所以毫无背景的草根社团,基本上已经洗清了嫌疑,那接下来就是抓住这条基本逻辑,将真相一把从水底捞上来了。

不过徐钦现在还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这张教主究竟是怎么想的?

如果他在应天血案之后,悄无声息地消失掉,那以他的本事和这个年代的科技水平,还真是没法继续查下去了,而且他确实也极有可能是在最后的复仇表演之后比翼双飞了。

但这紧接着这浙江血案发生,至少说明了他还有其他想法,甚至不排除是故意将帝国政府的注意力引过来,然后在杀个回马枪,直接找朱老板报仇的可能性。

鉴于这种可能性的上升,以及当前朝廷面临的压力,徐钦作为专使钦差的压力就大了,他的任务也从试着追查,变成了一定要查清!因此他就不能让人真的无声无息地跑掉,只能正面怼一波再说。

而在浙江要跑路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船,要跑远路更需要此时非常金贵的海船!

于是在想通了这些之后,徐钦直接以总督浙江事务大臣的身份,下令浙江所有沿海卫所,将海禁检查工作提升到了最高级别,特别是杭州城附近的海宁卫、绍兴卫、临山卫、宁波卫,甚至还以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将消息送到了隔壁直隶的金山卫,让他们也加强海禁管理工作。

这个年代所谓的海禁,和后世人们想象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所谓的“寸板不得下海”,说的是那些屁民,特别是想搞国际贸易的普通商人不许私自造大船出海,而海上却依然是有不少的帝国所属的大船的。

除了各个沿海卫所的水师战船等军方战船之外,一些负有特殊使命的贸易船只依然为数不少。

举个简单的例子,此时大运河年久失修同行不畅,辽东又刚刚归附入不敷出,包括整个北方的经济条件也都比较差,所以出于成本的问题,辽东军需很多都是用海船经所谓的“近岸航线”运过去的。而且这些船之中,大多都是控制在私人富商手中的。

所以即使是海禁,也不是真的一块木板都不准下海,事实上各种各样的大海船依然很多,只是相对而言,这海关检查力度,以及官方颁发许可证数量的变化而已。

不过徐钦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卫所里面居然有人敢在自己这个锦衣卫指挥使、钦差总督的面前做刺头的。

“大人,海宁卫指挥使陈忠接到您的将令之后说,这海禁策略是圣上定下的规矩,他只知道奉旨行事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加强。”

传令的百户回来已经是戌时末了,但一听到有特殊情况,徐钦还是马上接见了他。而一听这个情况,徐钦先是有些错愕和微微的怒气,但马上就反应过来,这恐怕不是单纯抗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