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普查山东大同开市(2 / 2)

此时在签押房内的阁臣和各部尚书们眼观鼻,口观心,各自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却无人说破,明面上看来,这些朝廷重臣们似乎只是在讨论如何填满粮仓的事。

各地收成都不怎么样,老百姓吃穿都没有,想从他们手上挤出粮食是根本不可能,当今的皇帝也不是这个意思,那该从哪取粮,自然就得去找那些地主和大户。

本来,朝廷在两江之地购粮处有十二处,这十二处都被八大晋商把控,去年,朝廷雷霆降旨,彻底铲除八大晋商,至如今,这十二处也便都是被强行收归国有。

然而,朝廷规定的粮食数额巨大,仅凭这十二处的粮食储备,仅仅只能满足京师、南京两地的填满需求,至于大同和济宁,则要另找方法。

阁臣和各部尚书各自心知肚明,这方法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是他们身后站着的财阀们。

这些人财势比起八大晋商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达到了手眼通天的地步,朝廷薪俸很差,就算堂堂正三品大员,想靠薪俸过上好日子都是不可能,更别提其它了。

在去年,朝廷似乎发现了老祖宗定的薪俸太低,处置了一批贪官污吏之后便大规模调整了官员的俸薪。

那次调整范围虽然不大,但却是目前山穷水尽的大明财政一个巨大的负担。

崇祯本以为调整俸薪,起码让小吏们可以温饱,他们就不会贪污受贿,但他想的太简单了,朝廷调整俸薪之后,每年发放的总数虽然巨大,但仅京师之地,各级官吏臣工便数量之巨便不下十万,再加上难以遏制的层层克扣现象,真正发放到每个人手中的,自然少之又少。

一面是杯水车薪的俸薪,一面则是财阀们不断的孝敬,官员之中就算蒋德璟这种明白人,据东厂暗查,今年至今,所收字画以及各种贿赂,便已不下五万两。

就连蒋德璟都是如此,更别提其它本就毫无能力,却尸位素餐的人了,他们每个人受贿的数额都在东厂留有备案。

官员们既不想和自己的金主撕破脸皮,又不敢不完成崇祯交待下来的任务,思前想后,总算是在入夜之前想出了个折中的法子。

内阁与户兵等部定议:以外地购粮路途艰远又难以保存为名,济宁和大同的粮食由两江沿岸之地负责供给,南京和京师若是填满,可以分出一部分输送。

而且内阁与户部决定在山东六府之境普查各城镇存粮和收成情况,济宁的粮食,如果不出意外,将由山东六府主要输送。

大同的粮食,山东和南京是运不过去的,陕西、河南又成了流寇的天下,更加不能指望,后出过塞的工部尚书冯铨提出,可以用关内的瓷器和丝绸等精致物件与塞外易换。

诸臣思前想后,大同的粮食虽然一部分可以由宣镇和京师补齐,但预计还会有交大亏空,年末前根本达不到皇帝的要求,与塞外交易,看来是必须之法了。

但这样一来,新的问题就产生了。

由于塞外蒙古诸部皆已臣服鞑清,朝廷几年前就关闭并内撤了所有原本用于交易的市集和卫所城镇,若想重新开始商贸,又需要开设商贸城镇。

甚至,增设新的卫所也不是没可能。

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朱大典是个眼疾手快之人,说到这里,就直接将塞外地图摆出来,把建议增设互市的地点标列出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