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没有胜者(2 / 2)

蓟镇总兵黄得功,奉旨南下平乱,先后平定潞王、秦王、庆王等多王之乱,率部南北转战,功勋卓著,议定平乱之首功,加封靖南候,太子太傅,仍驻蓟镇。

宣镇总兵高杰,但使贼一见宣府军“高”字旗号,尽皆闻风丧胆,一路望风披靡,逼降叛贼六万余众,议定平乱之次功,加封兴平候,仍驻蓟镇。

神武军都督周经武,率先南下平乱,稳定局势,功不可没,为此战从功,加封平南伯,太子太保,五军都督府左都督。

考虑到神武军多数为南直隶人士,崇祯皇帝命周经武充任南京守备,率神武军长期屯驻南京。

除以上三人之外,各地军将中也有表现突出者。

例如大同总兵白广恩,大同军此战多是跟在蓟镇和宣镇军的后面不断捡漏,竟也立得甲子一等功,白广恩因此而加封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

又有天津海防都督张名振,第一时间率天津水师赶到南京,加固水城,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立甲子三等功,加封天津海防总督,太子少保。

京师禁军三大总兵吴启华、常世隆、胡海龙,从周经武南下与杭州叛军作战,是第一支投入平乱的官兵,同样立下不少功劳。

三人按功勋高低,分别加封为卫指挥佥事,卫指挥使和卫指挥同知。

京师禁军六名坐营官表现同样突出,李逍遥更是激斩叛军千总一员,添立丙例一等功,被总兵吴启华点名提功。

兵部议定,升授李逍遥为禁军千总,统带两名坐营官,部下近一千禁军。

除此之外,南京京营虽然糜烂,却同样有人表现突出,京营提督官郭尚友,虽是文士出身,杭州乱起之时,却投笔从戎,杀贼两人,立有功勋。

南京京营两名千总与几名百总在作战中异常奋勇,堪为典范,对待这些人,崇祯皇帝各自均有封赏。

大典的最后阶段,主要是进行战后得失统计和阵亡、杀敌汇总。

第一场战争,是明清之间一场堪称转折点的战斗,虽然在自家地盘,但却缴获了无数清军的精锐衣甲、辎重和旗牌,甚至三门红夷大炮也被多尔衮扔下,来不及带走。

除此之外,清军沿途劫掠所得,半数多都扔在了三屯营之外,他们撤退匆忙,实际上是被崇祯皇帝亲自率领的明军内外夹击而击溃,自然无法携带太多物资。

这些牛羊和人口,都已经被崇祯皇帝妥善安置,但清军沿途皆被其三光,百姓因此流离失所,死难者甚重。

据倪元璐上疏称,算上兵士升赏,这事后抚恤花费是一笔巨款,可以说有得有失,但这场战斗胜利的意义远比得失重要,崇祯可以说是自己赚到了。

可接下来这场旷日持久的诸王之乱,从最起初东林余孽拥戴朱常淓称帝开始,一直到黄得功平定最后一个称帝的庆王凯旋回到南京城之后,持续了足有半年多的时间。

虽然崇祯皇帝借助战胜清虏之威,迅速扫除了各地羽翼未丰的叛军,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大明朝廷却是空有损耗,毫无所得。

半年多的时间,叛军几乎席卷了整个东南,江南的不少州府同样惨遭劫掠,官军获得大体胜利,但是叛军也同样在攻城略地。

这场战争只有无尽的内耗,没有胜者。

虽然平定了内乱,但是崇祯皇帝觉得是自己一败涂地,因为这两场战争下来,尤其是第二场,对大明朝的影响不亚于万历三大征,崇祯已经无力再去管那些流贼了。

否则,刚刚平定下来的内省,势必又要再起波澜。

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