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章不会做题撕试卷(2 / 2)

不知道有什么好处?

于公来讲,不知道就代表着房玄龄不会因为这件事跟任何人为敌,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心慌,就不会导致因此而产生朝臣们拉帮结派形成党争之势。

皇帝临行之时把监国的大权交到了自己的手里,自己有责任对整个天下负责,不能因自己一己之私念而令朝堂混乱。

皇帝出去打仗,最担心的就是朝堂会乱,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上下团结、万众一心。

和魏征一样,房玄龄忠于的不只是皇帝一个人,而是大唐这个时代。

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么房玄龄做为名传千古的贤相,肚子里至少能撑得起航母。

于私来讲,房玄龄用脚指头思考也能猜出来那人背后站着谁,根本用不着审、用不着问,不动声色的把球踢给皇帝,房玄龄也是在投石问路。

长孙无忌想利用那个人来难为房玄龄,试探房玄龄会有什么举动,只要房玄龄敢接状或者敢动那个人,他就有足够的回旋空间来大做文章。

如果房玄龄采用回避的手段,那就是公开的认?了,足见他还没有底气跟自己叫板。

房玄龄不觉得回避就是认?,把拳头收回来往往代表着更有力的挥出去。

房玄龄借力打力,把这个难题送到皇帝面前,并不是想要为难皇帝,因为皇帝想怎么办都可以,没什么可为难的。

房玄龄是想看皇帝的态度,上意决定一切,你连上意都摸不清,以后办事连个正确的方向你都摸不着。

如果皇帝坚决的挺自己,就会把这桩大案一审到底,直接冲长孙无忌亮剑,那就代表着皇族与世族之间,一场大的动荡在所难免了。

房玄龄笃定皇帝不会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风险实在是大到了不值得。

如果皇帝坚决的维护长孙一系,就会像太子对待李弘泰一样,直接把那人给剁了,说一句话的机会也不给他。

那就代表着这件事的幕后推手,永远也没人能查出实证来了。

房玄龄猜测皇帝十之有九会这么干,但是从感情上说,他真的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

驿传的速度是有规定的,不能过快过慢。所以房玄龄的私信,一定先于那人到达皇帝的面前,皇帝是有做出第三种选择的余地的。

房玄龄更希望那人被送到行在的时候,皇帝已经出发了,那人将被羁押在行在,直到皇帝东征回来。

这就代表着,皇帝暂时装作对这件事并不知情,并且保留了一查到底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是上策,如果皇帝真的这样做,说明皇帝也是感情用事了,因为这样会使长孙无忌一路上心都不安稳。

该自己做的事都做完了,别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不是自己能左右的,静静地听消息就好了。

李世民一路上车马疾驰,才到定州两天,李泰拎着一份奏份笑哈哈地来到李世民面前,把奏报往桌子上一放:“阿爷,李世勣已经到幽州了,咱们哪天出发?”(.suya/69/69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