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聪明到底好不好(2 / 2)

他说原本自己就是平民出身,一个人入了关,当时最大的愿望也不过就是想当个秘书郎,当个县令就知足。

如今也没立下什么汗马功劳,单凭着文墨的本事就做到了中书令这样的位置,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有什么必要另置田产?

东征的脚步还要继续向前,岑文本只陪皇帝走了一半,还没走到地方,他就中途殒命,被送回了长安。

走的时候是骑马走的,回来却是被抬回来的,真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所有知情的人都默默地为这个老人致哀。

李泰派人出城一百多里迎接,直接把灵柩送到昭陵安厝,一切都处置得妥妥当当。

李泰最近一直沉浸在大明宫的建造当中,其他的事都没怎么往心里去,忽然听说岑文本暴毙,他一下子想起了很多事。

当初自己刚刚被册封为皇太子的时候,老爹想让岑文本兼任东宫一个官职,他却是一再推辞。

皇帝并没有剥夺他原有的官职,只是想让他兼任东宫的官职,他却说:“臣以平庸之才,早已超过了本分,守此一职,犹惧不能胜任,岂能再忝东宫的官职,以速遭时谤。臣请一心侍奉陛下,不愿再希望东宫的恩惠。”

由于他坚决不肯,李世民也只好作罢,就要求他每隔天到东宫与太子交谈一次。

不管话说的多么好听,也不论理由多么的充分,不肯到东宫任职,就是对皇太子人选的不认可,尽管没有任何的证据做支撑,但一点不妨碍李世民这么想。

李世民这次东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太子留下最好的局面,这个好局面不只是四方宾服,还有内部团结。

战争既是对敌方的杀戮,也是对己方的消耗,这一点岑文本比任何人看得都清楚。

早在东征准备时期,李世民突然把他升到了中书令,亲戚朋友全都争相登门拜贺,而岑文本却沉着脸,如丧考妣般地低沉,还说了句:“今受吊,不受贺。”

可以说这次东征,他就没有活着回来的打算,他也没有可能真正的冲到第一线去杀敌,那么怎么个死法就是学问了。

岑文本挑了个最为体面、最为隐讳、最为柔和的方式跟这个世界告别,身后留下的只有一团光,照耀岑家的门楣也照耀千古汗青。

李泰轻轻地叹了口气,人太聪明了真没什么好处,有时候真挺羡慕傻子的,如果岑文本不是把事情看得太透了,就不会活活地把自己给累死了。

他完全可以活着回来,李泰并没有排斥打击他的想法,李世民也并不想让他死,只是想让他看看皇帝对太子的信任有多深。

皇帝只是担心他在太子这个问题上左右摇摆,皇帝不想看到有人拉帮结派搞小动作。

相对于他的死,皇帝更希望他活着,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皇帝不希望他只效忠于自己,更希望他将来也能够效忠于李泰。

在朝堂上,李泰带领着群臣大肆地对岑文本进行了一番追功颂德,赐给他的家人一笔丰厚的抚恤金。

生前的风光无两与死后的哀荣无限,令很多人开启了羡慕模式,激励了很多人要埋头读书、苦练本领,学成文武艺,才好卖给帝王家。

处理好了岑文本的后事,李泰刚松了一口气,忽然又接到一封急报。(.suya/69/69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