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阅卷(1 / 2)

 次日一早,朱元璋便已经到暖阁,案牍上早已整整齐齐摆放好了三百多位贡士的策问答卷。

朱元璋刚到没多久,太子和宋濂,李善长三个人便到了。

殿试的策问答卷本该有皇帝亲自批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倦政,通常都会指派几个内阁大臣和翰林学士阅卷,然后将较好的卷子呈递给皇帝,皇帝只需拟定状元、榜眼和探花即可,至于后面的二甲和三甲考生,便会有大臣给出排名。

相比于后世之君,朱元璋精力旺盛,国家的这种抡才大典,必须掌控在自己手里,所以这三百张贡士的卷子,朱元璋必须得一一过目。

对于自己的文化素养,朱元璋还是心中有数的,所以才把宋濂和李善长叫过来做自己的顾问。

太监们早已经磨好了朱砂,只等着皇帝开始阅卷。

朱元璋提起朱砂笔,便把朱标叫到了身前,道:“标儿,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最重要的是人才,而殿试正是选才的最后一道关卡,你可要千万重视起来,不可有丝毫的疏忽。”

朱标将来是要接替朕成为大明的皇帝的,本着这个想法,朱元璋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教育朱标的机会。

“你们两个也别闲着,也帮朕看一看。”朱元璋随便抽了一些卷子,让太监递给了李善长和宋濂他们。

当然,只是让他们过过眼,提提意见,最终拿主意的仍然还是朱元璋本人。

会试的考试范围和考试题目,早就是确定了的,甚至连答案都是标准答案,同样的读书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

到了殿试,那可是皇帝亲自出题,而且问题都是当下的时政问题,又没有标准答案可寻,这就导致题目五花八门。

有些家境优越的考生,平时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连灾民都没有见过,更别说去谈赈灾了,但又不能空着,只能从四书五经中节选一段,然后便开始大谈特谈,粗一看洋洋洒洒几千字,但实际内容一点都没有。

看了几份之后,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将朱笔一摔,骂道:“这群书生,写得是一套什么东西啊,满篇的大话空话,一丁点有用的都没有,让他们谈赈灾,竟然谈到了天道上面。”

朱标捡起朱笔,宽慰道:“父皇,您多看几封,肯定会有令你满意的答卷的。”

朱元璋眼眸一抬,看了眼朱标,问道:“临濠府张顺的卷子在哪?朕要看看。”

殿试的答卷,是不用糊名的,因为阅卷的人是皇帝自己,压根就不会存在什么徇私舞弊的问题。

“启禀陛下,张顺的试卷在微臣这里。”宋濂刚刚看过张顺的卷子,并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宦官小心翼翼地将文章转呈给朱元璋。

“陛下,张顺此文言之无物,满篇都是冰冷的数字,毫无人情可言。并且此文,行文粗陋,毫无才情可言,微臣认为是下等文。”

看来,张顺策问的答卷给宋濂留下的印象并不怎么样啊,但这就有些难为张顺了,谁做应用题能够做出花来啊。

“陛下,微臣倒觉得宋大人有失偏颇,北方士子大多忠厚耿直,行文自然比不上南方士子的辞藻华丽,但也并不像宋大人说得这般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