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民生(2 / 2)

演变战役 力量焊接 0 字 4个月前

以表崇敬和纪念。</p>

“神君保佑,神君保佑....”</p>

男人给里屋【中神君】牌位念念有词磕三个头,供上一柱香,他的妻子端菜上桌,家里五口人围坐到桌边,拿上筷子。</p>

“爹!娘!”</p>

家里的孩子拿出成绩单给大人看,还有小布包装的糖块:</p>

“我期末考好啦,老师还发了奖!”</p>

“好,好,好。”</p>

大人慈爱地摸摸孩子的头,他们认得的数字不多,但也知道是考了好成绩,这糖块,在汉国调料铺里卖得不贵,却也不便宜,他们乐呵呵地分食起来,爷爷给孩子笑着多夹了块炒鸡蛋。</p>

“吃菜,吃菜。”</p>

入冬的此时,依然因为窗户开得小而昏暗的屋子里,在动筷的家人的笑声中,蒸腾的热气拂面,已是温暖如春。</p>

今天桌上只有一道汤,其他都是炒菜。</p>

因为陆大古培育的“早春三号”和“中黄二号”大豆出油量更大,更耐寒暑,栽培推广得很快,民间油价又降了。</p>

本历史线汉国的民众,现在九成以上都能保证一日三餐,每旬(十天)有肉,粘点油荤,炒菜普及率,顺利达到七成以上,加上工业系统的物资输送,民众的生活再苦,总归能混口饭吃,条件稍好的人家,每顿午餐都吃得上有油的炒菜。</p>

“嘶,呼.....”</p>

同一时间,离村几公里,兵营门口的执勤岗亭里。</p>

两名卫兵打着哆嗦搓了搓穿上露指羊毛手套的双手,另一个用火折子点燃煤炉,再拿着火钳给他们取暖用的煤炉添煤。</p>

在火柴推广以前,炎华大地上的人们在钻木取火、打火石和利用聚光生热原理铜镜引火之外,用得就是这种古代版打火机:</p>

它外表不过一枚小巧的竹筒,内部则卷着植物纤维、硝粉、硫磺等物质,在使用前,需要先点燃它,然后将明火吹灭,让其保持在阴燃状态,接着用钻出小孔的盖子盖上竹筒,由于缺氧,筒内物质就会保持在半燃不燃的状态,等需要用火时,开盖,用力一吹,得到足够氧气的火星就会燃起。</p>

还有种古代版打火机,名曰“火镰”。</p>

它由火石、火绒和火钢三部分组成。</p>

火石通常指燧石,也可用鹅卵石代替;火绒就是艾蒿的嫩叶,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春夏末期将其叶片采摘凉干或阴干后用手揉成絮状即可使用;火钢则是经热处理成镰刀形状,作为火镰主件的普通钢条。</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