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答手诏条十事》(1 / 2)

 “后世如何评价范仲淹?”</p>

面对询问自己的赵祯,赵旸毫不犹豫竖起大拇指,给予范仲淹最高评价:“没说的,北宋忠臣、君子典范、文官翘楚,纵观历史,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也没多少,基本上没得黑……我是说诟病。”</p>

“竟有如此高的评价?”赵祯听了心中大讶,又问道:“那他主张的新政呢?后世如何评价?”</p>

“新政?”</p>

赵旸愣了下,看得赵祯眉头一皱:“你不知?”</p>

“有印象、有印象……”赵旸歪着头回忆着,过了足足十几息才讪讪道:“能提个醒么?”</p>

“……”赵祯微吸了口气,盯着这小子看了数息,随即摇摇头,起身在身后的书架上翻找出一卷手书,待重新坐下后没好气道:“过来看罢!”</p>

赵旸讪笑着起身走到赵祯身旁,低头看向摆放在桌上的那卷手书,吃力地辨认道:“答手……手诏条……”</p>

“条陈十事!”赵祯听得别扭,抢先给补全了,没好气道:“仅这几个字,你便不认得了?”</p>

“谁说我不认得了?”赵旸一脸不服地解释道:“我们那会都用简体字了,一下子改看繁体字那肯定是有点吃力的……”</p>

“行了。”</p>

赵祯没兴趣了解什么简体和繁体,毕竟字体演变这种事在历史上也不算新鲜。</p>

他翻开《答手诏条十事》,转头见站在身旁的赵旸探着脑袋皱着眉头辨认着,没好气道:“要朕念给你听么?”</p>

“怎么可能?”</p>

赵旸梗着脖子一口回绝,,但瞅着手书中密密麻麻的文字,任谁都能看出他脸上的尴尬。</p>

赵祯无奈摇头,逐字逐句念了起来:“伏奉手诏……朕直接念正文了。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何哉?纲纪浸隳。制度日削,恩赏不节,赋敛无度,人情惨怨,天祸暴起。惟尧舜能通其变,使民不倦……”</p>

一篇《答手诏条十事》满打满算近八千字,通篇念完不算费力,吃力的是赵祯还得就一些晦涩的词句以及宋代特有的官制做出解释,以至于整件事整整持续了近一个时辰,解释地赵祯是口干舌燥、疲倦不堪。</p>

至于赵旸,他中途早将那把凳子搬去了。</p>

待讲解完最后一个生僻词,赵祯长长吐了口气,端起茶碗润了润喉,随即用略有沙哑的嗓音问赵旸道:“明白了?”</p>

“唔、唔……”</p>

赵旸含糊地应着。</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