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书院贰(2 / 2)

但书院毕竟是民间发起,纵有名士大儒坐镇,仍是远远不能与国子监、太学相比。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仁宗时设太学,范仲淹庆历新政后,太学人数增多,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学生已达两千四百人。宋熙宁、元丰期间,推行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即在太学中分置外舍、内舍与上舍,建立了一套品德与学业兼顾、平时考查与升舍考试并重的升舍及诠选制度。三舍学子称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皆为各地州府推荐,堪称囊括天下英才。</p>

国子监与太学乃是国之最高学府,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进了太学,不出意外,大半人都能做官。太学之优,可见一斑,是以沈放有此调侃。</p>

魏伯言摇头道:“此间的学子人人入的了太学,可太学的学生未必入得了此间法眼。”微微一笑,又道:“太学里教的,此间人人都会,此间人会的太学中多半人却是不懂。”</p>

沈放知他不是信口开河之人,也是笑道:“那倒真要见识见识。”</p>

魏伯言眉头微皱道:“你这小子倒是惫懒,不当的事的,若不是有我带着,这里你怕是连门也进不来。”</p>

沈放摸摸鼻子,道:“晚辈江湖闲人,这读书的本事自是远远不如。”他倒是颇有自知之明,书虽有读过一些,但与真正的儒生一比,那是云泥之别。去岁进林府之前,曾与战青枫等人望湖楼论道,其中有当朝名士韩淲在座,众人相谈甚欢。初见且罢,二日之后,沈放心中便是明白,若论学识,自己与这韩仲止怕不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倒也叫他对读书人多了几分敬畏之心。</p>

突然想到六师兄谢少棠,六师兄学问之好,应也不在韩淲之下。此念一起,心中突地一阵莫名的焦躁。</p>

魏伯言看看沈放,待他神情稍复,方正色道:“我知你是学武之人,可你这江湖之上的武道,最是无用。我此次带你前来,就是要你明白,这书院里每一个人,所学都比你有用的多,你若用心肯学,未来还是可期。”</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