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皇子居功镇岐陇(2 / 2)

当时北魏的皇帝是元诩的老爸宣武帝元恪。北魏与南朝对峙多年,时不时的会打上几仗。但双方有一个默契,就是都非常善待对方流亡过来的官员,尤其萧宝寅是南齐的皇室血统,保不齐以后有用,所以元恪不仅收留了萧宝寅,还将其任命他为镇东将军、扬州刺史,封为假齐王。后来,元恪还把姐姐南阳公主嫁给了萧宝寅。</p>

当时萧衍已经篡齐成功,南朝国号从齐变成了梁。萧宝寅年轻气盛,一心只想着报仇复国,数次参与北魏南伐之战,甚至身披甲胄亲自上阵,但终究难以改变南梁代齐的大趋势。</p>

之后,萧宝寅年纪渐长,复国的心思慢慢也就淡了,从此安心在北魏做官。萧宝寅性情雅正持重,能力很不错,职业发展也非常顺利,先后当过瀛、冀、荆、徐四州刺史、殿中尚书,现在已经官居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p>

但萧宝寅头脑一直很清楚,自己毕竟是外人,北魏朝廷对自己很难完全没有戒心。</p>

比如这次,他被任命为西道大行台,全权负责西讨事宜,但之后不久,朝廷又任命京兆王元继为太师、大将军、大都督,持节过来都督西道诸军。</p>

元继是当朝权臣元叉的老爸,他过来肯定不是给萧宝寅打下手的,而是盯着萧宝寅干活的。</p>

这种压力下,萧宝寅难免心烦气燥,天天看着崔延伯一伙消极怠战的兵头生闷气。</p>

崔延伯并非胆小之辈,他和萧宝寅一样,原来都是南朝人,后来才投奔的北魏。崔延伯比萧宝寅过来的还要早几年,但他没有皇室血统加成,只能靠军功慢慢往上爬。</p>

不过崔延伯是有真本事的将领,他胆气绝人,又颇有谋略,每次出兵征讨都立有战功,一路从低级军官干到荆州刺史,把荆州诸蛮治理得服服帖帖。之后又当过安北将军、镇南将军、征西将军,可谓南征北讨,声名远扬,名列北魏后期三大的骁将之一。</p>

萧宝寅之前也跟崔延伯合作过,知道这位老兄很能打,这次讨伐莫折念生一定得他出马才可能成功,于是说服朝廷把崔延伯从别的岗位上调过来协助自己。</p>

但军旅多年,崔延伯也变成老油条了,谨慎得有点过了头。每次萧宝寅召集众将讨论平敌策略的时候,他都带头泼冷水,说叛军现在接连获胜,士气正旺,很难与之争锋,要等待时机。</p>

萧宝寅终于不能忍了。崔延伯说的也许有道理,但一直等下去也不是个事儿,硬碰硬的战斗不可避免。而且自己毕竟是主帅,总这样被顶回来成何体统。</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