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太行山中枭雄起(2 / 2)

秀荣边界的高山上有三座天池,池水清澈深不见底,周边的人都称之为祁连池。有一次尔朱荣跟老爸尔朱新兴一起到祁连池游玩,突然听到四周传来萧鼓之音。尔朱新兴便跟尔朱荣说,儿子啊,我们族里有个古老的说法,凡是能听到这种声音的人将来都能当大官。我已经老了,估计当大官的就是你了,你要努力进取以应此兆。</p>

这个现在家长都不屑于用的套路居然效果颇好,从那之后,尔朱荣将老爸的教诲牢记在心,时刻自勉自励。</p>

但当时是和平年代,想锻炼队伍打怪升级也不太好找合适的机会。</p>

尔朱荣有办法,他平素喜好射猎,每次带领部众设围打猎的时候,便趁机练习排兵布阵,号令严肃,有不听指挥的就直接砍了,所以手下没人敢违背他的命令。同时尔朱荣也非常喜欢接纳英雄豪杰,时值北方边乱,六镇很多豪杰都避乱来到秀荣,尔朱荣统统热情收留,随材任使。</p>

得到元天穆的指点之后,尔朱荣更加明确了发展方向,毅然散其畜牧资财,广纳豪杰,势力迅速扩大。</p>

不久前,听闻破六韩拔陵兵败黄河岸边,尔朱荣心中暗自侥幸,更加坚定了继续走元天穆路线的决心。</p>

但破六韩拔陵的叛军不是已经被元渊搞定了么,这次上谷的叛乱又是怎么回事呢?</p>

元天穆在朝廷中耳目众多,有很多第一手情报。他一看密信的内容就知道大概的原因了,便跟尔朱荣详细解释了一下。</p>

原来元渊和于谨在黄河岸边击溃破六韩拔陵之后,六镇叛乱已经基本被平息了。可是参与叛乱的镇民总计有二十多万,这些镇民虽然已经投降,但人数太多,如何安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搞不好会出乱子。</p>

元渊身处前线,了解六镇的情况,知道问题的症结所在。六镇镇民叛乱,直接原因是饥荒乏粮,根本原因则是身份落差和对前途的绝望。如果要妥善安置镇民,必须同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行,否则很快还会有更多的破六韩拔陵站出来。</p>

元渊跟行台仆射元纂商量了一下,给朝廷上了个奏章,申请在恒州以北再设立一个郡县,专门用来安置这些投降的镇民,便于根据需要进行赈济和安抚,同时将这些人的身份由兵户改为民户,取消掉强加的兵役责任和对镇将的人身依附,从而彻底平息掉镇民的思乱之心。</p>

元渊的奏章有理有据,成本低可操作,结果递上去之后,迅速被朝廷给否了。朝廷派黄门侍郎杨昱过来传旨,要求他即刻将这些投降的镇民遣送到河北的冀州、定州、瀛州一带,作为营户安置,不得停留。</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