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孜孜不倦(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0 字 3个月前

“这个……”朱高煦看出了傅友德的勉强,连忙改口道:</p>

“虽然不能称作兵书,但确实算是兵类丛书,可以供南方将领了解北方和西南。”</p>

“嗯……”傅友德得到了一个不算完满的答案,也算有了几分安慰。</p>

“不过书中有些东西小子不甚了解,所以想请国公赐教。”</p>

朱高煦开门见山的询问,引得傅友德好奇:“不解,是什么?”</p>

“您看,小子不解的地方就是这个军户逃亡的问题。”朱高煦拿起了书,指着其中内容询问傅友德。</p>

傅友德低头查看,这才看到本页书写的是洪武三年底,大都督府给内廷的报告。</p>

【丙子,大都督府言:“自吴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终,军士逃亡者计四万七千九百八十六人。”诏天下诸司追捕之。】</p>

在这段简短的记载中,明军从朱元璋受封吴王元年十月至洪武三年十一月的时间里,全国军士逃亡数量已经达到了四万七千九百余人。</p>

这种逃兵现象让大都督府警惕,傅友德也认为要严加治军,而在后续的记载中,朱元璋下达了制度化清查逃兵与缺员的行动。</p>

先是制订连坐的条例,军士逃亡军官负责,接着派出专人领导“清军“工作,后来又在全军编造“清勾册”,清查军士员额,形成明代“清军”制度的雏形。</p>

如“小旗逃所隶三人,降为军。上至总旗、百户、千户,皆视逃军多寡,夺俸降革。其从征在外者,罚尤严”。</p>

此外,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又命五军府檄外卫所,速逮缺伍士卒,给事中潘庸等分行清理之。</p>

十七年,兵部尚书俞纶也上疏,称“京卫军户绝者,毋冒取同姓及同姓之亲,令有司核实发补,府卫毋特遣人”。</p>

二十一年,朱元璋又诏卫所核实军伍。</p>

可以说,从吴王元年到眼下,这二十几年的时间中,明军军户的逃亡是一直持续的。</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