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对宁昊就更可惜了。</p>
那么好的电影,才这一点票房,觉得欠他一张票。</p>
宁昊收割了一波观众缘,对于他以后的电影有很大好处。</p>
这一世,在改变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偏见上,《疯狂的超市》做的比石头更好。</p>
超市更接地气,不用观众事后感慨,当场满足。</p>
“不要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我们要自信一点,再自信一点。”</p>
沈三通指出目前石头剧本的问题。</p>
宁昊在石头这部戏里,是有点不自信的。</p>
一方面宁昊非常喜欢盖·里奇的电影,更加欣赏其拍摄手法。</p>
另外一方面,宁昊有顾虑,怕观众不接受,也怕被人骂抄袭。</p>
所以在剧本写作上,他刻意回避盖·里奇的手法,企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方式。</p>
沈三通认可这个想法,本土化是对的。</p>
要赚中国观众的钱,就要让中国观众喜欢,必须本土化。</p>
但什么是本土化,沈三通和宁昊就有了一些分歧。</p>
或者在什么是中国化方面,有分析。</p>
《两杆大烟枪》那种混乱、黑暗的背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大英有那样的文化。</p>
大英的大缺大德,可不是只对殖民地,它对自己的本国民众也一样。</p>
举个例子,当年铁娘子弄私有化,把铁路分了。</p>
搞的方式非常脑残,政府承担运营成本,收钱的交给私企。</p>
把整个工人,也就是底层出路给断了。</p>
盖里奇就成长在那个环境之中。</p>
如此环境之下,产生的文艺作品,带着混乱、黑暗、绝望很正常,可以理解。</p>
谁放在那个环境之中都是这样。</p>
可是老中不一样啊。</p>
宁昊理解的本土化,在沈三通看来,是“土化”,一股土味。</p>
弄进泥地里,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p>
好在没有多少殖味,多少能让沈三通接受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