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章 外调(十)(2 / 2)

虽然身食无忧,但段祺瑞也是有大抱负的人,当然不甘一辈子就当个教官,因此也一直都在找机会再回到军队里来,但段祺瑞也知道,尽管袁世凯让自己在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里担任教官,但毕竟是自己先有负于袁世凯,因此肯定不会再得到袁世凯的信任了,而要想再回到军队,则是遥遥无期。而段祺瑞心里也是十分后悔,当初自己怎么就利令智昏,竟然没有听从袁世凯的吩咐,结果不仅损兵折将,连自己的前途也都尽毁。

这次袁世凯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段祺瑞也意识到自己机会来了,段祺瑞当然不知道袁世凯的打算,在他看来袁世凯的这次南下,危险重重,搞不好还会和华东**兵革相见,不过正是由于这次南下十分危险,自己才有重整旗鼓的机会,如果在这个时候追随袁世凯去两江上任,一定能够重新得到袁世凯的信任和重用的。当然在这个时候追随袁世凯去两江也是十分危险的,弄不好连命都要丢在两江了,但富贵险中求,只有这样才能显出自己的诚心,就算最终真的丧了命,也算是报达了袁世凯吧。于是段祺瑞连夜来拜访袁世凯,要求随袁世凯一起南下去两江。

其实段祺瑞这次来拜访的来意,袁世凯也猜出5、6分,不过段祺瑞能主要求随自己去两江,也算是诚心,毕竟段祺瑞不可能知道自己和华东**己达成了协议,另外自己这次去两江,虽然危险并不大,但困难决不会少,也正是用人之时,段祺瑞号称北洋之虎,能力在北洋新军中是首屈一指的,如果他能真心诚意的追随自己,确实可以成为自己的一大助力。当然段祺瑞是否会对自己保持忠心,可以在日后慢慢考查他,但现在到是可以先带上段祺瑞。

于是袁世凯点了点头,道:“芝泉,你可知道我这次南下,可是九死一生,差不多就是扶榇出征,我受朝廷重恩,虽死无憾,但你要随我南下,说不定就回不来了,你可要想好啊!”

段祺瑞一听袁世凯的话有松动,立刻道:“卑职愿追随慰帅,万死不悔。”

袁世凯点了点头,道:“好,难得你有这份心意,既然如此,那么你就回去收拾行李准备,后天一早,随大军出发,先在我身边做个幕僚,等到了两江之后,我在酌情安排你的差事。”

段祺瑞听了,不禁大喜,道:“多谢慰帅。”说完之后,又向袁世凯施了一礼,这才离开。

二天之后,队伍再度出发,段祺瑞也办了学堂的相关手续,并且也把家眷带上,以示死心追随袁世凯的态度。

不过离开保定之后,就没有火车,只能靠步行或是车马,3天之后,队伍进入顺德府,虽然还是在河北省境内,但顺德府己是华东**的地界,现在是由河南省代管。而这时河南省**和东南军区都己经收到青岛方面的命令,河南省**己派来了一个引导小组,为袁世凯一行安排行军路线、宿营的地点,以及沿途的饮食供应等等,而东南军区派出了一个营的兵力,随同袁世凯的队伍行军,实际也就是沿途监视袁世凯的动向。

袁世凯对此当然没有异议,毕竞这是在华东**的地盘上,当然要听华东**的安排,而且华东**这样安排也十分合理,袁世凯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华东**给袁世凯的队伍指引的道路基本都是在效外,由乡村间经过,而尽量避开城市,一来是乡村道路较为偏避,行人也少,可以有利于行军,同时也尽可能避免袁世凯的队伍和民众发生冲突;二来在乡村也容易找地方宿营休息。而且华东**占领河南之后,也花了大力气修整道路,既使是乡间道路也要比清廷好得多,不仅道路平坦、并且足够宽阔,而且面层都用煤渣铺垫、压实,两侧还修建了排水沟,因此不仅行走起来比较轻便,即使是在雨天也不会成为烂泥道路。

而进入华东**的地界之后,袁世凯又再度严令军队,一定要严守军纪,做到秋毫无犯。在夜间宿营时,更是严令士兵只能留在营地中,不许外出,违者立斩,有所需求都转求河南省**派来的引导小组代劳,而且在每天夜间,袁世凯都亲自巡营,并安排段祺瑞、王士珍两人轮流职守,以确保万无一失,毕竟在华东**境内,是绝不能够出事。

当然华东**对袁世凯的队伍沿途的供应都十分充足,食物也十分丰富,米饭、面点、蔬菜、鱼肉、酒水都有,袁世凯的队伍不仅能够吃饱吃好,而且还能省去不少功夫,因此行军的速度也比平时快一些。

袁世凯和华东**交往颇多,对华东**也比较了解,并且也去过几次青岛、天津,不过深入华东**的境内,由其是乡间却是从未有过。而这次行军,基本都是在乡间行走,因此袁世凯也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认真的观察华东**治下的风俗气像,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华东**的情况。

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城市化层度很底,农村依然占据中国的绝大多数。既使是华东**成立之后,大力的发展工业,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毕竞时日尚短,而且成果大多局限在山东省、天津、上海等地区,而统治河南的时间短,全面占据河南省其实还不到2年,再加上河南的社会经济基础比山东差,因此现在河南省的社会面貌的改变并不大,乡村的人口、范围依然占据绝大多数,也代表着华东**、河南**的真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