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八章 死讯(2 / 2)

杨振从沈永忠的嘴里意外地听到了杨嗣昌之死的消息之后,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之中。

良久,杨振摇头苦笑了一下,然后长叹一声,将心中思虑的一系列问题抛开,看向沈永忠,接着问道:

“方才你说,你在潍县期间,耳闻目睹了登莱山东种种悲情惨状,究有哪些,可否试说一二?”

“既然都督问起,卑职自当知无不言。”

沈永忠先是这么说了一句,然后深吸了一口气,然后接着对杨振说道:

“去岁以来,山东大旱不雨经年,百姓流离失所,自兖州到青州,再到莱州地界,流丐满道,饿死病死无数,民间以糟粮腐渣为美味,更多食树屑榆皮,到处都有人吃人的传闻。

“而各地官府不仅不予开仓救济,更将征缴民间存粮充作军需为急务,致使百姓饥寒交迫,民怨,若非咱们金海镇在潍县设厂赈济,招募垦民,给了百姓一条活路,卑职恐怕莱西之地早已大乱!”

沈永忠到了莱州府后,一直在协助汤若望等人处理流民救济与隔离检疫营的事务,耳闻目睹的事情,简直如同地狱一般。

虽然他在东江镇期间也曾经历过所谓的粮荒与饥馑,但是身为沈世魁的侄孙、沈志祥的嗣子,他哪里见过真正饥荒的样子。

因此,这次回来见了杨振,再想起莱西的惨状,整个人仿佛是憋了一肚子的怨气。

当然了,他的这些怨气,主要是针对大明朝的朝廷以及山东、登莱两地官府的。

因为杨振吩咐他们做的事情,本来就该当是当地官府的事情,可是当地的官府不仅漠不关心,不闻不问,而且有的还纵兵去抢他们隔离营的存粮。

对于沈永忠心里压抑着的满腔愤懑,杨振自然看得清清楚楚。

因为有时候他自己也觉得,大明朝走到了崇祯年间,真的是一副末世气象。

各种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层层叠加,全部交织在一起,而且越挣扎勒得越紧,最后活活勒死。

“山东巡抚王国宾呢?登莱巡抚徐人龙呢?!”

“山东巡抚不在山东,登莱巡抚不在登莱。据说山东王巡抚携总兵刘泽清,登莱徐巡抚携总兵陈洪范,去岁末奉旨救援洛阳城未果,结果洛城失陷后,流贼东来,又围了开封,他们就又率军往救开封!而且卑职还听说——”

“还听说什么?”

“卑职这次启程回来之前,听到新来的流民传说,山东王巡抚、登莱徐巡抚他们的兵马早在二月里,就在开封城外遭遇流寇伏击,已经兵败溃散了!”

“哦?!”

这个结果可真是杨振没有想到的。

杨振知道原时空崇祯十四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有些事情甚至直接决定了几年后大明朝的灭亡,但是对于山东巡抚、登莱巡抚死在救援开封城的路上,他却一点印象也没有。

因为他很清楚,原时空崇祯十四年的时候,虽然李自成率领流贼主力几次围攻开封城,但是到最后都没有成功。

当然了,这一世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因为杨振开辟了金海镇这个敌后抗虏战场以后,山东、登莱一线官军以往所面临的清虏侵袭的压力骤减。

同时由于杨振对朝廷的屡次提醒,不管是陈新甲还是崇祯皇帝,都对流贼进犯中原有了更多的防备之心。

所以原本没有被抽调到中原剿贼战场的山东巡抚甚至是登莱巡抚,都被抽调到了追剿流寇的战场上,弥补洪承畴、孙传庭被调离后的空缺,去编那张四正六隅十面网去了。

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样的结果。

当然了,对于沈永忠从流民嘴里得到的消息,杨振是存疑的。

毕竟这个时空条件下,以讹传讹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那开封城呢?”

“这个倒是没有听说,以卑职猜想,如果开封城破了,周王也死了,那么消息肯定早传开了。所以卑职猜测,开封城目前应该还在官军的手里面。”

“嗯。但是这种事情,咱们不能胡乱猜测,也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轻信流言传说。咱们还是要以朝廷将来的邸报和旨意为准。所以今天你说的这些话,暂时不要外传,免得军心混乱。”

“卑职明白。”

杨振简单接见了归来的沈永忠之后,叫人将他的任职命令取来交给了他,并叮嘱他另找时间找严省三报到。

而沈永忠得知杨振调他回来另有任用,当下二话不说,接了命令,自回自家与家人团聚去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从莱西潍县带回来的各种传言消息,仍旧使得杨振终日愁眉紧锁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