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纵横川中(2 / 2)

定国 常欢乐 3536 字 2019-10-30

在弹劾和惩治了川将和客将后,杨嗣昌命各路将领在那里会师,然而左良玉九檄不至,丝毫都不杨嗣昌;贺人龙有样学样,盘踞在汉中一带,只要义军不去陕西那四川糜烂到何种模样都不关他鸟事;其他各路将领或是按兵不动,或是虚与委蛇。

而张献忠趁川中无将、杨嗣昌声威大跌之际,和罗汝才一起,统领义军,联合摇黄武装,陆续攻下汉川、中江,席卷什邡、绵竹、安县、德阳、金堂一带,所向披靡,各地守军纷纷弃城逃遁,朱明朝廷治下的四川局势越发糜烂。

杨嗣昌和监军万元吉见四川的仗打成这样,便又对前线将领进行了人事变动,提拔猛如虎为前线总统领,而因其他诸将都不服从命令,杨嗣昌无可奈何地赦免了张应元失掉土地岭的罪行,破格提拔他为副总统领,命其二人节制、协调各镇官兵,追杀张献忠和罗汝才。

杨嗣昌都无力调动其他各路人马,猛如虎、张应元二人更无能为力,只能纠合本部人马和其他一些散兵游勇一起进剿张献忠。官军将领善能拉壮丁,加杨嗣昌的刻意容许,猛如虎、张应元麾下都扩充到数万人,加其他暂时依从杨嗣昌的将领,将十万官兵涌入四川。

虽然四川本地驻军都龟缩在大城里,看似胆小无害,但如若杨嗣昌十万大军将义军围拢起来,保不齐那些川军也会仗着胆子蜂拥而,到时候义军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境地。

张献忠在兴归山区留下二万老弱残兵,分有王应龙等部将统率,化整为零潜伏起来,等待主力人马从四川辗转归来,而张献忠、罗汝才亲领着五万精兵入川。张献忠本想在四川招揽一些人马,但川中百姓,不论贵贱贫富,对于恶名远扬的献贼甚为反感,即便义军打起“均田免赋”的主张,一时之间落不到实处,也吸引不了多少人马的加入,反倒是连番战斗和伤病、水土不服,辗转半个四川,折损了近一万人,到后来出川时,仅只有四万人,其中有一万还是罗汝才的,至于摇黄武装这群土匪山贼朝秦暮楚,反反复复,更不足以信赖。

所以,西营义军即便有三四万人马,也并不足以在四川立足,义军见官军势大,就尽量避免与官军打阵地战,而采取“以走制敌”的策略。

义军每攻破一座城镇,首先就是筹措骡马。凑集的骡马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几乎每人一个坐骑,精锐骑兵甚至有两个坐骑,四万人竟全都变成了骑兵,不过真正能正面对阵的精骑只有一万,其他三万人马都仅靠骡马快速移动,对阵时远靠弓弩,近靠李定国的鸳鸯大阵那些盾牌狼筅在战略转移时都放在骡马背。到后来,义军一昼夜能行三百余里,快速流动,常常把官军搞得顾此失彼,腹背受敌,疲于奔命。

北起广元,南到泸州,西起成都,东到巫山、夔州,义军在四川境内到处活动,小城镇都是一鼓而下,大城镇则是能攻下就攻下,攻不下也不勉强,因为已经到了四川盆地中间,成都平原四通八达,没有什么关隘是必须要攻破的,攻不破绕开就行了。实在想拿下的城镇就让一些兵丁冒充一个城镇的溃兵诈城,诈得下来就诈,诈不下来就转走。

杨嗣昌的大部官军来了,义军就依仗骡马快速转移,如果有小部官军落单就伏击之,将冷战时期的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几乎把跟在后面的官军拖垮。

杨嗣昌率领大部官军在义军屁股后面苦苦追赶,累得气不接下气,时常只相隔三天的路程却对义军无可奈何,一根汗毛都摸不到。张献忠对此非常得意,一次在军营中乘着酒兴,随口溜出一首打油诗:“前有邵巡抚邵捷春,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廖大亨,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杨嗣昌,离我三天路!”

常欢乐不再抱怨某些读者有眼无珠了,确实是自己的功力不足,写出来的东西味同嚼蜡,只有少数很有耐心很有包容心的朋才看得进去。啥都不说了,基本功太差了,从此之后,好好练习写作,不再好高骛远地贪图架卖钱,只求越写越好,功力不断提升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