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温室水晶宫(2 / 2)

温室里的活都不中,浇水施肥除草都是按按按钮的事情,但最主要的是通过屏幕监控各种作物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确定合适的浇水时机和追肥时机,不过授粉这活得靠人力来完成,很多老汉老婆累得直不起要来,张星河只好让小星帮忙,小星给他送来了几箱没有尾针蜜蜂,可以直接在温室里放养,员工劳作时也不用任何防护,这种蜜蜂没有一点野生竞争力和反抗力量,因为只能人工养殖,不怕造成生态灾难,它们产蜜都是很多,味道也好。

十月份温室大厦的第一批蔬菜成熟,除了供应当地的农民之外,给陈四哥送了一批过去,其他的在济南青岛等城市买下了一个店面,直接向市民低价卖出。张星河开办的星河农业公司下属的“星河农机厂”正式投产,五千多人昼夜奋战,不停地学习制造加工工艺,终于生产出了五十吨重的大型履带拖拉机和大型的农用卡车,不过张星河的真实目的却是锻炼那些工人制造坦克底盘和军用重卡的能力。

温室大厦里的活清闲了下来,但入冬之前公司要求员工得进行一次土地深耕追肥,以达到降低病虫害,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一千万亩的土地都要进行深耕作业,幸好农机厂的人把拖拉机搞出来了,这东西够大,劲也够足,后面的大小犁齿一划拉就是五六米,无论多深都像是在划豆腐似的。不过就是故障多了些,每辆拖拉机就得有两个维修人员负责,才能保证正常运行。

这些拖拉机的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也是因为张星河一开始就让他们制造五十吨重的拖拉机,德国的虎王坦克才不过五十吨,张星河的意图就是让他们生产的履带拖拉机底盘装上装甲和坦克炮立刻可以成为五六十吨以上的重型坦克。重型柴油动机制造工艺,整车设计,地盘制造工艺虽然是几十年后的成果,都已经很成熟,但工人的素质,加工水平却不是一两天能升上去的。

张星河筹备的星河纺织厂也收录三千女工,作为纺织工人,但现阶段大部分人都还处于学习阶段,正跟随着机器人刘大妈学习纺织技术。真正出产品,等等到年底,不过张星河也不着急,陈奇榆的中华印染厂接收了日本人藤井的大批胚布,存货足够他使用到下年。不过这个纺织厂却成了那些还是光棍的家伙常来光顾的地方,因为经常下地劳动的那些乡下女子身体很多不比男人差,有能力逃荒的大部分都是这些农家女,剩下没有去逃荒的大部分都是不经常参加劳动的,看起来都细皮嫩肉,水灵灵的,跟那些粗枝大叶的农家女有很大区别。其中很多还是书香门第的官家小姐和富家小姐,原本是这些泥腿子一辈子都不敢瞻望的女子,因为张星河灌输的人人平等理论,而且现在大家都遭了难,被张大善人救了,以后还说不定谁贫谁富,怎么就么能对那些富贵人家的小姐有想法了?

这些土地的耕作张星河从十万人中选出了三千青壮负责,组成了星河农场,这样整了整十万多人的难民只挑出来一万人参加劳动,多“护卫团”参加军事训练,剩下的就都是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小孩了。劳动力还是不够啊,他的整个工业体系至少得需要一百万有技术的工人,现在刚起步,缺乏的就得先使用火星基地的物资支援了。

张星河这些日子也是忙得够呛,十万人的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建立起了住宅楼,校园校舍,工厂农场,还要建立卫生保障体系,陈真那边也正在练兵,一千一百七十三人十人为一班,五班为一连,五连为一营,还有一个团部直属特务加强连。虽然没有重炮坦克,但4omm,6omm,81mm迫击炮和掷弹筒,七五山炮,野炮还是有三十来门的,就连122妈妈重型榴弹炮也有三门,每个人都有一柄国产的7.62mm口径八一式半自动步枪,一把名为“黑星”的五四手枪,手榴弹和三棱军刺等装备美人自然都不缺,特别是这些三棱军刺是用了22世纪才有的合金配方,坚硬耐磨,锋利无比,杀人还不沾血,最后战争结束后这些军刺居然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物。每班都配有一挺加特林六管重机枪,射可达到每分钟六千,一挺勃朗宁m1918轻机枪。这一个团的轻重火力比得上现在国民党军的两个师。

张星河正在处理各部门汇报上来的成活和提出的物资和技术方面要求,田元化冲进张星河的办公室喊道:“东家,陈四爷和苗先生来了。”

张星河大喜说道:“四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