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后遗症(2 / 2)

帝国风云 闪烁 5489 字 2019-11-09

与陆军受到的热烈欢迎不同,海军要低调得多。

十一月二日,冯承乾前往上海,拜访了专程来参加停战条约签字意识的里希特霍芬,通过他向德皇转交了一封感谢信,并且向时任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司令的希佩尔提出,希望尽快为〖中〗国海军的几艘主力舰提供维修帮助。

所幸的是,这个时候,德皇也在兴头上。

中日战争能够迅速结束,在德皇看来是他的功劳,因为没有他出面干预,〖中〗国肯定不会降低停战条件。

更重要的是,德皇相信,〖中〗国依然在化的控制之中。

此外,希佩尔与冯承乾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可以说,如果没有冯承乾,也就没有现在的希佩尔。

陆军凯旋归来的时候,海军却在收拾烂摊子。

十一月十五日,希佩尔正式回复了冯承乾,德意志第二帝国可以为〖中〗国海军维修受损战舰,但是建议冯承乾借此机会,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采购一批修理战舰的设备,并且增强〖中〗国造船厂的维修能力。

冯承乾接受了希佩尔的建议,并且立即派张东强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

年底,〖中〗国工业部长宋靖国率团访德,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初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十多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由霍瓦德造船厂、伏尔铿造船厂、威廉港造船厂等多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企业,帮助〖中〗国建造大型造船厂,而这些企业也将获得参与〖中〗国海军大型战舰建造工作的机会,并且成为主要承包商,等于获得了〖中〗**方的承认。

到一九三四年中期,江南造船厂、北方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已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对冯承乾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收获。

要知道,随着〖日〗本在一九三四年三月支付了第一笔赔款,〖中〗国海军已经不存在经费上的问题了。

按照冯承乾与吴铁生达成的协议,〖日〗本的战争赔款将有百分之六十用于军事建设,而海军获得其中的百分之六十。

〖日〗本第一笔赔款为六亿华元,因此海军获得了二亿多,超过了当年的海军军费预算。

这笔钱中,一半被冯承乾拿来建造与采购战舰。

如果算上当年的军费拨款,〖中〗国海军有大约一点七亿华元用于建造战舰,而这相当于一九三三年之前三年的总和。

钱不是问题,关键就是如何合理的huā掉这些钱。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采购战舰是最简单、也是最快捷的途径,但是冯承乾并没打算这么做,一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建造的战舰不符合他的要求,二是得扶持民族造船业。

显然,在这个时候,增强造船能力,比建造战舰更加重要。

一九三三年底,借第二次全国大选即将召开的机会,冯承乾回到北京,与吴铁生等人进行了一次深层次会谈。

从根本上讲,不管是发展造船业、还是扩充海军,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目的。

没有目的,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那么,〖中〗国发展造船业、或者说是扩充海军的目的是什么?

在当时,恐怕除了冯承乾之外,没有人知道。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必须跟吴铁生等人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至少得让这些统领国家的人明白接下来应该干什么,以及所作所为是为了什么。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只存在于领导阶层中的问题。

当时的〖中〗国,在打赢了对日战争之后,全国上下都突然失去了目标,似乎这场战争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可以说,即便是平民百姓都认为,既然已经打败了〖日〗本,那还有什么好追求的呢?

毫无疑问,如果这种思想得不到遏制,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要知道,胜利已经让〖中〗**民开始轻敌,甚至让很多人认为,〖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

显然,〖中〗国并没有完全娄败〖日〗本,更别说超越〖日〗本,离世界大国也远得很。

〖中〗国需要一个目标,〖中〗国的领导集团更需要一个目标,一个能够看得见,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