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又见1%(2 / 2)

“汪导的节目虽然收视不乐观,但还是有亮点。”苏岩说的有些委婉:“特别是面具这个设定很有趣,能引发现场的人员和观众朋友的好奇心,有了观看下去的欲望。

我的计划是将神秘感放大,获胜的嘉宾可以一期或者几期都不揭开面纱,持续发酵影响力。”

看着和小学生一样乖巧的两人,苏岩继续说道:“那个挖来的导演不是做的音乐节目吗?估计过来也是最类似的,已经有了《好歌声》的珠玉在前,想来也难有作为。

“我有去网上查了下这位导演的履历,之前是个小助理,莫名就当上了副导,基本在节目中就是做做嘉宾的接送,学员联络的事,而且这个节目本身就是买过来的版权,所有架构都很成熟,就算主PD也难有自己发挥。”

王谦有些不明白:“既然苏导你觉得音乐节目《好歌声》算是巅峰了,我们再踏入岂不是?”

“我们不一样。”苏岩笑笑:“简单点来说,他们是找素人中隐藏的歌手,我们则是找明星中的好歌喉。”

“但是现在资金。。。”汪导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投入肯定是要有的,但绝对不是花在请明星身上,而且邀请的对象肯定不是那些大牌。

前期,我们需要的是观众认识的,而且荧幕形象比较根深蒂固的那种作为目标,当然,前提是要真的会唱歌。

想象一下,比如潘黄河老师,一提起他,自然想起的是在各种小品里的表演。

然而在我们节目中,他带着面具,很好的演绎出一首歌,且大家都没认出来,到最后一揭面。。”

“所以邀请的对象比较关键,这里需要制作组努力去寻找,越是反差大的,最后的效果越好,演员,主持人,播音员,你敢想象陈道民老师在舞台上揭面罩的画面吗?”

汪导有些为难:“陈老师估计请不来。”

“人苏导是打个比方。”王谦无语。

“不单是这样,所有参与者一定要保密,甚至最好连自己经济人都不要透露,避免出现剧透。

然后就是‘猜判团’,可以请一些音乐的专业人士,歌手之类的,但更需要的是插科打诨的像肖南远这样的。

这些人代表着电视机前的观众,只根据参赛者的歌声,形体,以及现场的一些互动来猜测演绎者是谁。

猜错都没有关系,最好是经常出现专家被打脸的情况,这样的反差观众乐于看见。

赛制的话建议每期八人参与,第一轮两两对唱,直接由观众选择想继续听下去的选手进入下一环节进行单独演唱,最后决出一名本期歌王。

然后期间加一些主持人的采访互动,淘汰的人员则揭面告别舞台,因为都不是专业歌手,不会有太大压力,又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另一面,相信邀约起来不会太难。”

听完苏岩的介绍,汪导长出了口气。

“我算是真的服了,还能这样玩,我现在就恨不得立马行动起来了。”

王谦好奇:“你觉得这个节目收视率能到多少?”

苏岩再再再次露出大白牙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