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热潮(2 / 2)

他们原本安排每日三场放映,考虑到有这么多作品排着队的情况下,已然是非常热捧。

但奈何,电影给力,第一天,三场俱都爆满。

片子起势太快,无论是媒体,还是各路观众都在密切关注。

然后吧,也确实不负众望。

第二天,还是场场爆满。

排队买票的场面一点都不稀奇。

希拉里斯万克激动坏了,莫大的认可感砸下来,真真是幸福死。人生头一遭这么受欢迎。

反倒是莱曼,有点冷淡的过分。

也不是不开心,就是感觉没以前那样心思沉浮。

或许,这就是成长吧。

至于报纸媒体的发力,华纳是肯定打点过,但也是因为莱曼的这部电影确确实实挠住了部分影评人的瘙处。

你要是单纯的励志,打鸡血,可能也没必要这样吹,或者说力度可以低点。拿钱办事。

但出乎意料的地方在于,《百万美元宝贝》借着这个故事说了挺多。

居然还跟《洛奇》不太一样。

落魄拳手,底层小人物逆袭的套路算是《洛奇》第一次使用,史泰龙靠着这个从一个不入流的小演员,一举成名。

可特么,《百万美元宝贝》也是聚焦拳手,也是小人物,但《洛奇》的结局还算美好,麦琪的人生却完全不一样。

如果没有电影的后半部分,这片撑死也打不过套路的鼻祖《洛奇》。

但除了拳击,还有什么呢?

借用一部分影评人说的话就是,这片子整体的基调并不热血,于平淡中教人坚强,特别是受伤之后的剧情,是全片的升华段,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对待所有事物还能保持强硬态度的女孩,麦琪。

平静的面对死亡,这是她的选择。

她想听到的是别人的欢呼与掌声,惋惜和同情是对她最大的伤害。

这也是莱曼导演塑造人物最动人的地方“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失败,哪怕那让人绝望。”

当然,很多人都说死亡是一种逃避。

但影片里不是,麦琪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信念上的强者。

弗兰基不想教她打拳,她自己磨;第一次上场就打输了,她越加艰苦的训练;最后要结束生命,那也是她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

麦琪选择了她想要的,这是属于她的强者逻辑。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哪怕是死亡。

影评人嗨了。

《百万美元宝贝》的口碑持续升温也已经是不可阻挡的事情,尤其是法国官方都在给莱曼背书,希望他走的更远。

《戛纳首映》、《先锋报》、《法国报道》、《洛杉矶日报》等等等等。

这些在电影节时,专门负责挖掘电影作品的媒体们,影响力都很不错。

且无一例外都在捧《百万美元宝贝》。

虽然不全是浓墨重彩的影评,但推荐去看的态度也足以表明这部电影受到了媒体界的认可。

观众吗,也实在。

愣是靠着热情似火的态度,让主办方商量着又加了一场。变成每日4场。

至于消减了谁的放映场次,那就不得而知了。莱曼也不关心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