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炫技般的超长MTV(求订阅,票票)(2 / 2)

但他也用绘画专业出身的美感,浓墨重彩,血腥暴力,带给了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在他的手上,厮杀成了艺术。

一个字概括:爽。

而后的影评,也基本是类似的评价。

“...整个片子像是以情趣内衣为核心的超长MTV,内衣的主题是“古希腊”,音乐却是激昂、热血的;战场上肉末横飞,还飞得很慢,慢得想让人看清楚他们身上每一块充满力量感的肌肉。”——《旧金山先锋报》

“...扎克施耐德用炫技般的色彩饱和度以及强烈的慢镜头拍摄了一部描绘温泉关战役的电影,只能说,如果忽略剧情,颜色画面真的很好。”——《娱乐影评》

“莫名的服饰、莫名的厮杀、莫名的儿戏,里面的演员能配合演出如此糟糕的电影,真是生涯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无聊。”——《电影沙龙》

......

《300》这种电影,注定是要遭到群嘲的,特别是会遭到“以捍卫电影艺术尊严为己任”的评论界群殴,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刚刚涌出影院的观众们,带着满脸亢奋的赤潮,疯狂跑到IMDB去给它打个满分。

但这两种貌似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骨子里是一码事儿——观众注定是要被快感左右的,这毫无疑问,理所应当;专家们也确实有必要在各种集体性的狂热面前保持职业的冷静,而一旦冷静,《300》的剧情和叙事确实不行。

从电影欣赏的角度看,如果不去电影院,《300》所能带来的视听快感势必大打折扣。其所谓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电影美学上的创新试验,因为它是很典型的视觉系电影,曾经让人惊艳的《罪恶之城》也是。

除了对电影画面的大胆探索值得称赞——虽然这一优势覆盖了许多影片缺陷:空洞的主题、浅薄的基调、偏离的立场、血腥的场景,故事与角色不用脑子刻画……但观众花钱买票,有时候爽就满足了。

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视觉享受远比精神享受更能得到反馈。

事实上,无论是导演扎克-施耐德还是莱曼决定出资、大规模的资源投入,都是有一定预期的,能预料到一定的市场。

作为一个导演,扎克-施耐德难道不知道《300》在他手上变成了什么样?

他非常清楚,正因为清楚,所以他才会更着重强调画面结构,忽略其他。

侧重点不同,才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你要他好好讲故事,人家还不干呢,何况,他也不是个喜欢老老实实讲故事的。

只不过他没想到会掀起一阵舆论飓风。

莱曼也没想到。

鲍比-韦斯曼就这样看着对《300》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心里高兴极了。

他觉得能形成这样的声势,有他的一份力,而且是提前蓄力。

可他忘了,观众与影评人的立场不同。

影评人会对连故事都讲不好的电影大加批判,这没错,那也是他们的工作、职业态度。

但就像这些人喜欢精心烹饪的美食,但同样也能接受快餐。

看《300》,就像是吃了一顿头皮发麻的超爽麻辣火锅,口腹之欲非常满足,哪怕隔夜就被消化殆尽,肠胃不好的,还得骂上两句。可当时,他们一定是爽的,这正是大多数商业电影的可取之道和无聊之处,它们只是消费品,看得过瘾,看完不想回味。

《300》也确实没什么可以回味的地方。

回味什么呢?

裸男?漏洞百出的战场?脑子进水的厮杀?没有城府、没有思考、甚至侮辱智商。

如果古代战争都是这么打,都不用花费时间研究。

所以,骂声很大,《300》的放映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甚至因为讨论浪潮——批评也代表热度,反而能拿更多的票房。

提前场,《300》只有487万,很平庸。

但首日公映,却拿到了2982万,空降票房榜冠军,在过往的一众大片里,这样的首日成绩都算得上亮眼。

毕竟,两者相加,已经是3469万美金。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