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二三事(2 / 2)

只可惜不打扰也不行了,这两年戛纳电影节的交易量屡屡下滑,连带着游客数量乃至邀请的评委嘉宾的逼格都在退步。

要知道,戛纳电影节可是比金州漫展带动周边经济更丰厚的平台,维护它的声望、影响力,当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现在,是个想打出城市名片的地区都在发展电影节,各种够不上A类,但只要起步就有作用的青年影展更是数不胜数,戛纳组委会看着就觉得压力大。

很明显,有分量的嘉宾就是这样被分流了,而没有那些导、演的大咖参加,无疑是牌面不够的不利展现,继而影响到一整届电影节的逼格、人流量以及大奖影响力。

戛纳电影节是有资金来源的,那些广告牌历年创造的收益很不低,但逼格下降,创收就变低,这可就让人不喜。

这不是小事。

拿今年来说吧,蒂姆-伯顿担任评审团主席后,作为一个重要角色却完全没有要参与会场之中的意思,好几次走神,弄得本地报纸都有些嘲弄第63届主审团的人员搭配。

戛纳市政厅明白这样不行,一是请不到人了,二是本土电影圈缺少新鲜血液,思来想去,跟组委会的人一合计,得,找找莱曼呗。

无论是国际声望,还是别的什么,他都是最合适的一位,何况还熟,是自己人。

组委会也觉得这样好,只是叮嘱别惹烦人家。

毕竟,当初跟着他一起跑去好莱坞发展的人员不少,就跟诺兰带的拍摄团队英国籍人员不少是一个性质。

这些人赚到了钱,有了实打实的成绩,很快就在法国电影圈的幕后行业有了地位,没事跑回去一趟也都在说莱曼的好话,很是抱团。

或者说,在一个陌生地界,维持乡人情谊、因地抱团几乎是人的本能。

而这些,很多前辈后辈同样看在眼里。

这也使得,哪怕有人不舒服,眼热,也毫无办法,最多酸几句,让人发笑罢了。

毕竟,能跟莱曼出去闯荡的,经过一段时间磨练,不出成绩都不行。

他们会不清楚莱曼到底多有钱,也不了解莱曼开创的制片厂能有多少市场统治力,但人家飞黄腾达没忘记身边人,甚至在片场的姿态也并没有翘到天上去,这就够了。

搞创作的,多多少少有点性格。

当然了,想求人办事的态度和技巧,组委会的人也不缺,莱曼那么大个家业,反正是拿捏不了,那就客气问问,商量商量。

所以当得知莱曼联系了欧罗巴的高层,他们自然让回复时多提一嘴,把人请来。能过来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