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 自上而下的推进(2 / 2)

崇祯窃听系统 叫天 3901 字 2019-12-24

正当他们带着复杂心情准备走得时候,忽然又发生了设立大明国立综合医院的事情。他们一打听完了之后,不但三个正使,就连他们的随从,都非常地心动。

人生一世,谁不会生病?

不管是谁生病,都肯定想着找最好的医师看病。相对大明来说,他们漠北三族的人要是生病了,那就真得是看长生天收不收了。族长大汗们,还有巫医可用,但普通牧民,那是真没有,只能是熬,看是把自己熬死了呢,还是把病熬好了!

如果归降了大明,到京师来居住,不但能享受这里的荣华富贵,就连生病都会有保证,不会出现生一次病,就是过一次鬼门关的情况,多好!

说真的,明白了这个事情之后,甚至包括巴布在内,他们都有点动心了,连回去准备禀告的说词,都有了变化。

当他们知道,这个设立大明国立综合医院的事情,是因为大明皇帝微服私访,刚好撞见了一家子穷人看不起病,所以才有了这个举动。

如此一来,崇祯皇帝的为人,也进一步被这漠北三族的人所了解。

不管是谁,面对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同时对人又很好的,那是怎么都不想和这样的人为敌的。从古至今,想着和真正好人为敌,为难好人的人,终归是少的。

或者这也就是崇祯皇帝所教导他子民的,多行善事,方为持身之道。他一心为民的举措,也同样影响了漠北三族,这就是多做好事所带来的额外好处了!

最终,巴布等漠北三族再怎么不愿意走,也终归还是走了。临行之际,那可真是一步三回头。要离开这么繁华的地方,又回那鸟不拉屎,外加苦寒的地方,实非所愿也!

在他们走得时候,大明国立综合医院已经选好地址,就离贫民区不远,占地很大,轰轰烈烈地开工了。

如今朝廷有钱,这效率就是不一样。崇祯皇帝一道旨意下去,利国利民之举,还能赚声望,对自己也有好处,谁不尽心尽力?

甚至有些南方人在朝为官的,眼红京师有这样的好事,就也上奏说,要在南边也设立一所大明国立综合医院为好。

对此,崇祯皇帝欣然同意,命应天府那边也筹办一所,就和京师这个一样。甚至在旨意中还给出了一个十年,五十年计划说明。

十年计划,是指在等两京的大明国立综合医院开办一段时间,总结经验后,将在十年时间内,在各省都设立一所这种公立医院。

而五十年的计划,则是在国库财力的充盈情况下,尽量让各国立综合医院培养出更多的医师。然后以这些医师为依托,争取在各府,各县都设立一所大明国立综合医院。

这或者也是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十年计划,五十年计划,大明百姓对此都很新奇,并对此议论纷纷。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感觉这个国立综合医院要在全国各府各县都设立,感觉非常地不可思议。

但有了这样一个计划,不就有了念想!因此,事关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上至官珅,下至平头百姓,全都很期待,并给予最大的赞扬和精神上的支持。

崇祯皇帝其实一直在盯着这个舆论,甚至之所以会有这么快的舆论反应,也有他悄然派出去的厂卫在引导的原因。

看到舆论引导的效果非常好之后,崇祯皇帝便又下了一道旨意,设立大明国立医学监,是为国子监下属机构。

这个医学监,以收一年以上的医师学徒为主。并且这些医师学徒暂时是由御医以及经过御医考核通过,能在国立综合医院坐诊医师的推荐,才有资格入医学监就读。

凡医学监的学生,学费全免,并每个月都有补贴,以解决医师学徒的后顾之忧。另外,从医学监毕业后,就会安排进入国立综合医院实习和坐诊。

这个事情,任何人一看,就知道皇上是为那个十年,五十年计划而特意做的。事关所有人的未来看病实力,因此纷纷支持,哪怕那些儒生也没人敢反对。

于是,就这么的,国子监中就插入了一个医学专科。

有这样的结果,崇祯皇帝很满意。

饭要一口口吃,医学监有了,那么其他各方面的学监也会有。

不过类似这种医学监一样的,其实是后世的大学之类,是属于高等培养的院校。等以后朝廷收入更多,条件更成熟以后,就再往中小学方面去延伸。也只有这种自上而下的扩学方式,朝廷所受到的压力才会最小,投入也能很快得到回报,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类似方面的进步。

崇祯皇帝做完这些事情的初步框架后,便松了口气,开始把心思转向朝鲜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