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治黄(2 / 2)

辛亥军阀 青史尽成灰 4578 字 2019-12-01

是想要改变中原地区并不容易,这里拥有强大的地方宗族势力,民风顽固保守,经济发展滞后,同时自然条件也趋于恶劣,政斧不只要改变人心,还要改变自然,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总理,对于中原地区的土改肯定不能如同对付土司藏省一般采取强制措置,关键还是要利诱,让这里的老百姓能够实实在在的看到土改的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土改,另外我建议总理把中原地区的土改和治理黄河联系到一起!”

对于治理黄河,乔宇早就在筹划,黄河既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一条灾祸不断的害河,从宋明以后,黄河水患频繁,已经成为了历代王朝的一块心病,是却迟迟得不到根治,乔宇上台之后,也召集了大量的水利专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组成了强大的专家团,一起在思考如何治黄的问题,现在罗长裿提到了这件事,乔宇立刻就来了兴趣!

“罗先生,有何高见呢?”

“总理,我对水利懂得不多,也谈不上什么高见,是为认为黄河为祸多年,想要彻底治理,就要相当庞大的工程量,而整个黄河流域又人口稠密,想要建大工程,麻烦事情肯定不少,因此我觉得不妨一面推进土改,一面将中原的人口转移到东北等地,人口少了,麻烦就少了,然后用一二十年的时间,彻底治理黄河!”

罗长裿给乔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原本乔宇在制定中原的土改计划之中,也想要对采取鼓励工商的措施,促进中原经济转型,效仿在西南和江浙的做法,现在罗长裿这么一说,乔宇才发现土改的确是很好的促进移民的方案!

说起治理黄河最为根本的还是治沙,只有控制住了泥沙,黄河才能够实现治理,总体来说无非就是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增加植被数量,固定住沙土,针对下游的地上悬河问题,经过专家的论证也提出过一些很好的建议。

比如有些人就主张不能单纯的向着束水冲沙,而应该主动的将黄河的泥沙引入到黄淮海平原区,这可都是最好的肥料,能够改善整个黄河流域的土壤盐碱化问题,不能眼看着宝贵的黄河水白白流掉!

不过站的角度不同,乔宇的看法也不相同,有些方法在理论上是十分不错的,是实施起来就会十分麻烦,比如黄土高原恢复植被的问题,人口数量在那里摆着,总要让这些人能够吃饭,尽管开垦土地得不偿失,是没有了粮食,人可是一刻都撑不下去,下游的治理也是如此。

其实整个黄河流域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地区,如果能够利用好,绝对会成为中国重要的粮仓,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被水旱盐碱折磨着!

是要想让黄河的泥沙能够泽被沿岸,就要建造大量的水利工程,进行庞大的移民工作,说起来容易,办起来就困难多了,罗长裿的这个思路的确不错,东三省加上外东北这块沃土之上安置一个亿的人口也没有问题,这部分人口大部分从中原地区输送,就能够让中原地区的人口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如此一来就可以放开手脚治理黄河,在上游大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还能够解决一些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下游也可以大建水利工程,用黄河的泥沙将整个黄淮海平原变得肥沃起来,而人口减少之后,在这块平原之上,必定会出现大规模的机械化耕种的农场,正好又和自己土改的计划相互配合,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罗先生一语点醒梦中人啊,我回到燕京之后,就专门成立一个治黄工作组,同移民局紧密配合起来,把老百姓从中原地区移走,同时将黄河彻底治理好,使得中华儿女再不被黄河问题困扰啊!”

“总理,想法虽然好,是要彻底治理黄河,我看至少要二十年的时间,而且投资也要在二百亿以上,政斧的财政恐怕很难承受啊!”

“黄河已经肆虐了上千年,二十年能够取得成效已经很不错了,至于投资么,我们不能光看投入,还要看产出,只要黄淮海平原治理好了,每年能够增加的粮食就无法用金钱衡量,不过想要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必须要有合适的人主持才行!”

罗长裿一看乔宇看向了自己,顿时一阵苦笑,“总理,我是有心在管这个注定名垂千古的事业,不过我对于治理水利真的不懂,也不敢随便夸口,我给您推荐一个人吧,此人叫武同举,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在民国建立的时候当过江苏水利署的主任,我看此人的才能足以承担此项重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