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意外来客(2 / 2)

李红岩蹲下来,伸一只手进筐子,轻轻搅动水波,让每一颗枣子都在这清波之中欢快地跳跃,有圆圆的枣树叶子随着水漂出来,一路随波逐流,渐渐漂远,李红岩心底的种种,也仿佛被清冽的河水荡涤着,冲刷去心忧和烦恼,只剩下一片平和喜乐。

等李红岩回到家,家里又多了两篓子海货,鲜鱼、对虾,还有大半篓子张牙舞爪的大螃蟹。

看见李红岩一进门,卫民和小石头就跑过来,一边一个拉着她去看螃蟹。

卫东给她解释:“东方叔送过来的。”

不用他说,其实李红岩已经知道了,只是看着两篓子海货有些懵,卫东看着她一脸呆愣,就以为她不知道是谁呢。

正好赵春芝拎着个大盆过来,李红岩就小声问:“陈二哥给送了这么多东西来……没事儿吧?”毕竟两家子已经有了芥蒂,陈东方这么大手笔地往这里送东西,弄不好要让旁人说闲话,说老李家贪图人家的东西呢。

赵春芝倒是笑的没有负担,一脸轻松道:“这没啥,你二哥之前出去,有什么东西,也送给金昌叔一些,他们哥俩本来就好,如今在一处工作,更是跟亲兄弟没差的。”

“那就好。”李红岩也放松下来,眼见着赵春芝拿小篮子装了些海货,就连忙接过来。

果然,赵春芝挑拣了一些东西,给红岩二叔和交好的几家邻居送去。村子里就这样,谁家有点儿好东西,都是东家一碗、西家一瓢的分送一圈子。

张檬觉得这个风俗好玩,也跟着李红岩一起出门,那群小萝卜头儿,倒是更热衷看新奇的海洋生物,没有跟上来。

出了大门,张檬微笑着道:“看来,你这个陈二哥是真的挺好,待你比亲妹妹还好了。”

李红岩已经被亲娘安抚了,这会儿心里没有压力,说话也轻松:“陈家就俩儿子,包括叔叔伯伯家里,也只有一个姐姐,陈二哥是真没有亲妹妹。”

张檬瞥她一眼,斟酌着道:“你二哥都有孩子了,陈二哥也快结婚了吧?”

李红岩一听这话,叹了口气道:“这事儿说起来,还牵扯到陈大哥,之前和一个女知青确定了关系,都要准备结婚了,女知青回了城……我们当地有风俗,没有特殊情况,弟弟不好越过哥哥去,所以,陈大哥不结婚,陈二哥也只能等着了。不过啊,陈二哥人好,如今又有了这么好的工作,不愁找媳妇儿的,咱们不用替他操心。”

张檬恨不能拍这个傻丫头一巴掌,心里骂,我和他又不熟,我犯得着替他操心吗,我是替你操心啊!

两人端着海货去了李二叔和几个邻居家,张檬也算见识了一下风俗人情。家家户户接了她们送的海货,都会拿一点自己的东西压筐子(碗、盘子),送东西的容器不兴空着回来的。

于是,她们收获了十几个鸡蛋,一把糖,一碗芝麻盐,还有二婶子给卫华做的虎头小枕头,给李红岩绣的插花鞋垫子,把张檬稀罕的不行,看着这些配色艳丽、构图拙朴的手工品,有趣又可爱。

海货有赵春芝带着两个儿媳妇做,因为足够新鲜,鱼剖干净之后,撒一点点盐,把姜丝葱丝塞肚子里,然后和虾、螃蟹一起上锅蒸,蒸熟之后,就这么直接吃,原汁原味,鲜美异常,还神奇的不腥,又给了张檬一个意外的惊喜。

吃过饭,大家围在院子的桌子旁拉呱、吃枣子。陈家的枣子好吃,得到了包括张檬在内的一致好评。

李红岩特意找了个大号的罐头瓶子,把洗干净的枣子摊晾干水分后,用高度白酒滚过,放进罐头瓶子密封存放。

鲜枣子好吃,但存放不易,所以,到了冬天,就只能吃干枣子。用酒滚过的枣子密封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枣子的果肉会熟化,生出一种混合着酒香的甘美滋味儿,这种枣子,俗称醉枣。

张檬来了,李新国就把李红岩找来做实验的鸡和猪都接手了,安排了其他人照料。而且,依据妹妹的做法,就把场院这边扩展开,作为养殖场的隔离区,以后有生病的禽畜,都及时挪到这边来饲养、治疗。没想到,这会儿不太起眼的一个决定,后来发展成了周边几个县的禽畜疾病治疗中心,甚至,请了大学里的教授做专业指导,招聘了专业大学生来工作,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场院里做实验的鸡和猪经过三四天的治疗,本就不太严重的病情都好转了许多,进食、活动都比较正常了,李红岩就把它们又送回各家,结束了自己的药效试验,之后的事情就交给各家各户和养殖场的饲养员,由他们每天把挖来的药材掺在饲料中饲喂,不断地注意禽畜的状况,有什么变化,再做方药的调整。

李红岩一直保持着学校的作息,张檬也没有睡懒觉的习惯,两个人仍旧一早起来,出去晨跑、练口语,不同的是,场地由学校的操场临时换成了村外的田间小路,身后还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萝卜头。

她们带着孩子们跑步,李红岩教孩子们背诵古诗,张檬则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孩子们表现好,她们俩还会讲个小故事做奖励。

吃过早饭,孩子们要在家里边玩边学习,写字、算术、背诵古诗词,穿插着讲故事、做游戏。吃过午饭,统一午睡,然后让孩子们下棋活动,傍晚时间,再带孩子们出门,去旁边的河里洗澡、玩水,帮她一起剜菜、采药,回来吃晚饭,吃过晚饭,天色还不太黑,李红岩就放孩子们出去玩儿,和村里其他孩子一起,捉迷藏、丢沙包、攻山头、捉汉奸……玩得一个个不喊不知道回家的。

这样的田园早教生活,愉快放松,美好宁静。

隔了两天,常新生带着媳妇儿抱着最小的女儿来了。

常新生长的人高马大,皮肤黝黑络腮胡子,标准的糙汉形象,但是媳妇儿却是个俊俏的,抱在怀里,只有四个多月的小闺女,更是白白嫩嫩,又可爱又漂亮,还特别乖巧,不论哪个抱,都用黑亮黑亮的眼珠儿猛瞅,瞅一阵子,就咧着嘴儿笑。不像大哥家的小三子卫华,还不到两个月,天天就埋头大睡,还不好玩儿。

考试时短暂的相遇,因为常新生和李新国两个人投脾气,走动得很自然,隔了几个月再见面,也并不觉得生疏。这一次常新生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过来,也有进一步加深两家关系的意思,奔着通家之好去呢。

常新生的媳妇儿虽然没考大学,但也是上过初中,读书识字的人。看着李家的孩子们看书、讲故事、下棋,她也颇有些意动,主动问起孩子的教育启蒙,大嫂韩玉玲和二嫂江艾兰就把小姑子李红岩供了出去,李红岩也不推却,就把自己摸索的给孩子们早教启蒙的事情简单说了一下,常新生媳妇就寻思着,回家自己也去买书、买这些益智的游戏工具,把孩子的教育抓起来。

倒是常新生疼媳妇儿,开导她:“你一个人在家,带着四个孩子,还要种地挣工分,哪里还有精力捣鼓这些。你别心急,等我毕了业,参加了工作,就有功夫教孩子们了。”

他媳妇却道:“等你毕业,孩子们也大了,这几年就白耽误了。没事儿,我能张罗过来,你不用管。”

常新生过来走动,李家人和李红岩都很欢迎,但是没想到,隔了一天,省大的老乡聂晨竟然意外到访。

李红岩看到生的玉树临风,笑的一脸灿烂的聂晨站在自己面前,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就是老乡聚会时见过这人一次,再也没有联系的,咋就突然跑到她家里来了?

人是靳小玲带过来的,看着李红岩愣怔怔的,也不招呼的样子,靳小玲尴尬地笑着道:“红岩,这人说是你在大学的同学,我正好过来,就带他们一起来了。是不是你根本不认识?你要是不认识,我就……”

李红岩回过神,目光从一直含笑而立,并不开口辩解,满是自信从容的脸上转开,止住靳小玲道:“不,我认识。”

说着,她重新转向聂晨,扬起一抹微笑道:“实在是没想到聂同学过来,意外之下有些反应不过来了,不是故意怠慢,聂同学不要怪罪才好。”

张檬是见过聂晨的,不过是知道个大概身份,具体姓名、性格什么的都不了解。不过,看他来到这农家小院,还穿着白色的运动球衣,白色的运动鞋,与这拙朴的农家小院格格不入的样子,心里就莫名地多了一层厌恶。

嫌弃农村你就不来,一脸嫌弃却大老远蹭过来,算怎么回事?脑袋被驴踢了吧!

半晌午功夫,两个嫂子都去地里上工了,只有赵春芝留在家里做饭,照看卫华和一群孩子,听闺女说是同学,连忙出来招呼:“红岩,招呼你同学屋里坐,我去烧水。”

李红岩笑着挡住热情招呼客人的老娘,低声道:“娘,你看着卫华吧,小家伙会翻身了,可别让他从炕上骨碌下来摔着,我烧水就行。”

单独烧水,大灶也不费事,生了火,塞上几根树枝,并不用人在灶前盯着。当然,这也要常年烧火有数的才行,烧火技术不过关的,要么火烧不旺,要么火太大熬干了锅,都是有可能的。

临近九月份,处暑都过了,天气转凉,即便太阳很大,阴凉里也能感受到丝丝凉意。

李红岩挡回老娘,打发卫东为民搬了几个小板凳过来,放在院中的大树底下,招呼聂晨和一同前来的男生坐。

靳小玲这时自告奋勇:“红岩,你陪同学说话,我帮你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