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进京的机会(1 / 2)

 李红岩看着刘家姐妹先后跑远,这才转身回教室,没走几步,赵静从楼上匆匆下来,看见李红岩好好地,松了一口气道:“刚刚我看着是周新兰来找你,她找你干啥?”

看她一脸紧张的,李红岩心中一暖,笑道:“来和我道歉。”

“向你道歉?她?”赵静一脸的不敢置信,本就圆的眼睛一瞪更圆了,像炸了毛的猫儿。

李红岩伸手捏了捏她的脸颊,道:“放心吧,她不带帮手的话,打不过我的。”

“噗,就你?”赵静一脸鄙夷地打量着豆芽菜儿一般的李红岩,但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李红岩的体育成绩,还真没多说什么。

这瘦巴巴的小身体长跑、跳远都很不赖的,和周新兰打架……还真说不定谁赢。

两个人说着话进了教学楼,然后分开,各自回教室去了。

又过了一周,李红岩接到家里的信,大哥告诉她,村里养的鸡下了第一茬蛋,二哥帮忙联络了地区里的两个厂,每半个月送一次鸡蛋,由村里送到公社,工厂的汽车来拉,每个鸡蛋比收购站多二分钱。算下来,这一个月就多卖了一千块钱。村里人都很高兴,都在铺排着,转过年来多养几只鸡。

二哥给收购站运肉食兔子,意外发现了两只长毛兔,被检验员拒收,二哥就带回来准备给孩子们玩。结果,到家没几天,就生了一窝八只小兔子。二哥就说,干脆养着吧,长毛兔的毛剪了能卖钱。

说了一些家里的事,最后,李新国说了几句刘家的事,说刘珍珍特意找他一趟,和他解释刘珠珠的事,说那一家的孩子订了婚,虽然考上了,婆家不让才放弃的,刘珠珠正好占了这个名额。

李红岩看着这个‘解释’,心里冷笑,这是哄孩子呢还是哄傻瓜?好不容易考上的大学,能为了婆家不让就不上了?

这一天,李红岩接到发表了她三四篇医学小常识、小验方的报社来信,询问她可不可以做一个小专栏,每周一篇稿子,针对四季流行病、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这对李红岩来说并不是难事儿,而且还有比较可观的稿费可以拿,所以她几乎没犹豫,就答应下来。

因为要发表到报端,她写的东西都经过查资料、再三斟酌,确定无误的,所以,读者反响特别好。她开了专栏之后,很快就接到了报社转过来的一些读者来信,说是根据她说的方法服用药物,病很快就好了。也有人来信说看了她的文章才知道,物理降温也很有效,孩子高烧都没用去医院打针。甚至,有一些人把她想象成了‘神医’,把疑难杂症和肿瘤什么的拿来问她……

那些看了她的小文章能解决了日常问题的,李红岩非常欣慰、高兴;但看到那些得了疑难杂症、危重病的人,绝望中抱着一丝侥幸写来的信,她却觉得自己太没用,最开始也会有深深地无力、甚至愧疚,但她自愈能力强,很快就重振精神,以更加饱满更加高昂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有那么多等待拯救的病人,她学医的动力就永远没有止境!

她记起林廷辉曾经给她说过的一句话,或者可以称之为一副对子:只愿天下人疾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这副对联曾经在林家药铺门口挂了几十年,后来的林家渐渐没落,但这个对子却已经深深烙印在林廷辉的记忆中。虽然只是一个小村子的赤脚医生,林廷辉也仍旧未忘初心,几十年兢兢业业、尽心尽力,相比周遭的大队,南陈大队是慢性病人最少的,也是病死率最低的,甚至十几年没有夭折的孩子了。

李红岩拉回飘远的思绪,重新专注到学习中。

忙碌而充实的生活,时间过得特别快,一眨眼到了元旦。这会儿的节日还没有放假的规定,元旦就放一天假,并没有小长假之说,31号学生们也照旧上课。

讲生理的陈诤教授讲完课,把教案一合,笑着祝同学们节日快乐。同学们笑起来,七嘴八舌地祝陈教授节日快乐,也有人道谢的,乱纷纷,却热闹又欢快。

陈教授点了张檬和李红岩两个人的名字:“下了课两位同学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

李红岩回头瞅瞅张檬,张檬也正好看过来,两人目光交汇,张檬的眼底有些心虚——上课前,她去学生会处理点儿事务,结果迟到了几分钟,偷偷从后门溜进来的,点名时李红岩替她答了到!

难道,陈教授……

陈教授说完那句话,就抱着教案缓步走出教室,根本没给她们反应的机会。如今,即便两人再满心忐忑,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办公室。

结果,到了办公室见到陈教授,对方的脸色挺和蔼,还微笑着问她们累不累,课程接受度如何等等。

心里有鬼的两人对视一眼,又收拾精神、小心翼翼地应对着教授的询问,就怕教授来的是缓兵之计、然后突然袭击。没想到,陈教授问了几个问题后,终于说出了今天叫她们来的目的:“二月份在京城有个学术交流会,允许带两到三名学生,我琢磨了一下,张檬家是京城的,跟着回去比较方便,剩下的两个名额,红岩同学若是没有特别的事情,可以算一个。”

这番话一说出来,威力比挨骂都大,李红岩当时都怔住了,还是张檬拉了拉她的胳膊,她才反应过来,连忙道:“我没问题。谢谢陈教授。”

全国的学术交流会啊,教授们能参加都不容易,何况是普通学生?能去听那么多国内一流的医学专家讲自己的临床、研究成果、心得,能开阔眼界和思想维度是一,认识人、提高拓宽交流层面,又是一个巨大的好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