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5章 一封家书(2 / 2)

朱棣深呼吸一口气,继续看下去。</p>

“侄允炆,流离经年,早于白云寺礼佛,为大明妖臣黄昏所觅,期间事,四叔皆已知晓,后侄避祸于宁德华藏寺,十年有余,感盛世之光灼灼华然……”</p>

看到这里,朱棣微微颔首。</p>

还算懂事。</p>

那这封信是站在什么立场写的?</p>

朱棣很快懂了。</p>

皇叔敬启——这四个字就点明了,这其实是一封家书性质的书信。</p>

想到这朱棣叹了口气。</p>

帝王家,哪有家事啊,都是天下事。</p>

继续往下看:“……礼部侍郎胡濙,奉皇叔之命觅张邋遢仙人,今月于宁德得侄之踪迹,已调兵宁德。侄自知难再游离,亦知将至何处,然臣侄并无恐惧,多年颠沛,提心吊胆,终将解脱,反如释重负,且臣侄礼佛多年,亦愿早见佛祖……”</p>

看到这里,朱棣愣住。</p>

侄儿这封信里,没有对自己的怨恨,反而是有种被找着后如释重负的想法,难道他已经知道,自己必然杀他了么?</p>

旋即自嘲的一笑,谁会想不到呢。</p>

继续。</p>

“然追随侄之忠义之士,仍有一万余,虽侄多次劝告,言之,今永乐天下万民升平,煌煌大明如日中天,已凌太祖之昭彰,永乐之文治武功,将越始皇,侄自惭不及。我等无须滞留过去,且许解甲须解甲,可我大明儿郎,忠义为先,屡劝无果。”</p>

看到这里,朱棣笑了,这话说得……还行。</p>

至少承认了自己打造的永乐盛世,是他朱允炆也做不到的功绩。</p>

接下来的话,就是想请求朱棣放过那一万多忠义之士。</p>

朱棣倒也有点心软。</p>

只不过转念一想,这尼玛还有一万多忠义之士,如果加上他们的后人,那可是个庞大的数字,自己这一次悄悄把朱允炆弄死了,他们还不把帐继续算在自己头上?</p>

就算威胁不到自己,可太子太孙乃至太孙的太子太孙登基后,这些人要是作乱可不是好事,大明若是内乱,自己辛苦打下的偌大江山,很可能会有崩塌的可能。</p>

不能心慈手软。</p>

不过最后一句话,还是让朱棣改变了一个主意:“已见宝庆,又见黄昏,徐氏慧眼,宝庆余生无虞,臣侄已无牵矣。”</p>

朱棣很是意外。</p>

他知道黄昏从苏杭那边跑到福建去了,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巧,还跑到宁德去了,而且还这么狗血的在华藏寺遇见了建文。</p>

这有点意思。</p>

话说,既然黄昏在宁德,这事不能让老二去了。</p>

以老二的性情,在处理这件事的同时,只怕黄昏那一行人,除了宝庆之外都得跟随建文帝而去,说不准宝庆都无法幸免。</p>

宠妹狂魔朱棣当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p>

更何况自己又要当舅舅了。</p>

再者,黄昏既然出现在宁德,如果让他也掺和进来,不知道在自己“建文必死,余孽必止”的基本原则下,有没有不大动刀戈就能解决问题的办法。</p>

朱棣还是愿意相信黄昏的。</p>

那么……</p>

换一个人去宁德。</p>

换谁?</p>

朱棣几乎一刹那就想到了:太孙朱瞻基!</p>

在这件事上,不论是朱瞻基还是朱高煦,行事手段可能会有出入,但结果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尤其太孙,更不会让朱允炆威胁到他未来的江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