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府兵放还的事情,黄小刚也就把精力全勤投入到了修葺高密城墙的工作上。
根据询问高密城中的老胥吏和查看县志记录,黄小刚得知这高密县城原先在修建便是北高南低、东强西弱的格局,北齐、北魏之时也曾遭遇过攻城之战,来犯的敌军大多喜欢南面攻城,但亦有敌军从北面破城的记录,随后根据黄小刚的仔细查看,高密县城的四面城墙都是夯土为基外包城砖,可北墙无论从形制还是工程质量上都的确高于其他三面,想来应该是需要每年冬天抵挡北方寒风的缘故吧!
至于东西南三面,倒也如胥吏所言,城墙在坚固和耐久方面要稍差一些,甚至不用水平仪黄小刚都能发现南面的城墙隐隐约约间有差不好几度的倾斜,城墙的高度也因为地基参差不齐有着略微的起伏。
因为这次范景恭是领兵直接从东面的即墨过来,所以黄娜选择出东门阵战倒也没什么问题,可如果要考虑下次来的有可能是张须陀后,黄小刚认为以他的军事水平和能力,肯定也会提前做做功课,然后如今潍水理论上又已经被天凤军的水军控制,理论上张须陀要来讨伐的话,不管他是走正西面的任城调兵后走肥城、博城、东安、沂水绕泰山东来,还是直接从齐郡历城出发走临淄、青州这边直接过来,都得借道潍河上游沂水县绕路而来,所以肯定会选择南面或西面的城墙作为突破口,因此黄小刚也就把修葺改建的重点放在了高密的西墙和南墙。
由于一早就设计好了给城墙加顶盖的修葺计划,黄小刚这边倒也不慌不忙的安排工作,一切也还算是井井有条,按部就班。
首先这改建的第一步,就是将城墙顶部加高,黄小刚使用了大量的城墙砖原有的箭垛、女强顶部层层加高,很快就将城墙的高度抬升了差不多一丈,然后采用粗大的原木为梁柱,在城墙上搭起了一个个人字型的斜顶,以外高内底的角度开始修建顶棚,再顶棚上铺上薄砖并对齐缝隙,并在外面抹上一层薄薄的泥灰也就算大致成了,等以后芦山烧制的瓷砖一送过来,只要铺将上去,便会让这个黄小刚设计的多个功能城墙具备完全的战斗力。
此时,从外表看,高密的城墙与平时无异,只不过平地拔高了一丈来高而已,城头上箭垛和女墙一如既往,让人觉得只要没人看守搭上梯子就能轻松翻越。可实际上在箭垛和女墙的后面根本没有可供立足的平地,而是一面夹角达到三十五度的a字形大斜坡,等铺了瓷砖以后(当然不铺也可以),战时让人把油脂往上面一倒,那些爬着梯子直冲上来的敌军只要敢把身子翻进强雷,铁定就要吃上一记“脚底抹油”,然后滴溜溜的从四丈多高的城墙顶上直接摔到墙角去。
而在与黄娜他们多番研究后,倒也觉得用木刺、竹枪什么的扎在墙角上面等着敌军直接掉下来变人肉串有些太过残忍,所以决定还是在城下铺上柔软的沙土或者是稻草秸秆,让军士准备好麻绳套杆,掉下来以后直接俘虏也就算了。
对了,虽然原先的城头被罩在了顶棚里,倒也不完全废弃,黄小刚准备把这多出来的一层空间改为守城部队的军营,并且还在外侧一面开有比人头略小的射击口(直接用箭垛上的口改),在城战时也可以用弩或者长枪从射击口杀敌。
并且在几个关键的位置还要建设前突的马面(一种平面上凸出于墙面外的墩台),以便敌人进攻时,不管对方从什么位置来攻城墙,都会受到来自左中右三面的攻击。
由于黄小刚设计得当,指挥得力,加上人员统筹调遣也算到位,也不过短短五天便完成了城墙加高的步骤,搭建顶棚和铺设屋顶又花了十里,竟也在十月低之前堪堪完成了南面城墙的修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