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黄娜一口气要扩编三万人,甚至新编部队的数量要超过本部,做出这样的决定倒不是因为她膨胀了或有是梁静茹给的勇气,而是现实逼迫着她不得不这么安排。
也不说在清河跟五姓七家大战之后,各地慕名来投的百姓纷纷聚集黎阳,单是拿下了黎阳仓后,黄娜根据房玄龄的建议开仓放粮接济百姓的这个举动,就在以黎阳为中心的方圆百里之内,吸引来了至少十余万的民众,甚至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拖家带口或整村整乡的蜂拥而来,而这些民众在分到了粮食以后,干脆就跑到黎阳卫城的四周荒野处扎起了草棚,倚望之后能靠着天凤军把命给活下来。
而隋末的天下大乱,也并非就是各路义军和官军打乱战,还夹带着民间的秩序崩塌和权贵以及豪门世家对百姓的侵害进入高潮,正如这些拖家带口和整村整乡跑来黎阳的百姓一样,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在老家活不下去的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各地闹义军的关系,而是可以归结为生产资料紧缺、地主豪强压迫过甚、朝廷的徭役过于繁重等等原因,
总之,天凤军开仓放粮的行为,等于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以其留在家乡继续遭受来至权贵豪门的压迫和官府的盘剥,不如死中求活来拼上一拼博一把富贵,反正谁都是俩肩膀扛着一颗脑袋,走到那不都是死中求活。
所以这么一来二去,整个黎阳境内便慢慢聚集起了十多万人规模的各地流民,而天凤军这边因为有当初收容刘霸道那帮人的经验,倒也没被搞得手忙脚乱,反正有黎阳仓中海量的粮食作为后盾,倒也不怕大规模的安置收容流民。
因此,从天凤军入驻黎阳开始,便也同步展开了流民的安置工作,鉴于黎阳附近的流民大多都是生活在北方乡野的农业人口,所以这部分的百姓没有必要全迁徙到高密去,便就地安排他们以工代赈,指派他们干一些修路、清理沟渠、收集石料、草料和修葺城寨等等名目繁多的工作,并且也许得他们自行在乡野搭建草棚聚居,天凤军这边除了对新来的每家每户按人口发放一笔安置口粮外,再想要获得额外的粮食就必须派人出工。
而经过了几个月的潜移默化,各地新来的移民们也普遍接受了这种等价交换式的安排,于此同时天凤军这边也指派黎阳卫城的原隋朝官吏出面负责管理和协调,把一些老弱较多的家庭和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家庭组织起来,往各地托管区遣送安置,如今还能留在黎阳城下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父母双全,每家至少有两三个子女的“健全家庭”,而这些都是专门为天凤军筛选出来的“模范家庭”,一旦天凤军扩军从这些家庭里征召一名或两名子女参军,那么全家都将从此转变为“军属”,到时候再将他们迁移到高密去也就名正言顺了。
而扩军三万的构成,黄娜也有详细的计划,她准备征召两万男兵和一万女兵,男兵的征召标准是十八岁至三十岁区间,服役期为五年,期间普通列兵的基础月饷为四石口粮。
至于女兵,服役期和月饷虽然和男兵略微有所差别(女兵的月饷要略低一些,这是为了不打击男兵的积极性),但年龄要求却放得很宽,从十四岁以上到二十五岁以下,不管生没生过孩子都要,而且在考核方面也不强调体力和体能,只要智力没问题就行了。
而这新编练的三万人部队,也不会是作为主力部队,毕竟以目前胶州两家军工厂的产能而言,不管是兵甲还是火器,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他们全都武装上,加上黄娜还要送上军火大礼包给李世民,也就更别考量在他们接受完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后就可以齐装上阵,所以黄娜真实的想法是把这三万人全都训练成预备兵员,就圈在大营里充场面装样子,然后再根据战事的需要对他们进行转职和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