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昆仑仙山的传说……(1 / 2)

 太子、公主、锦衣候惊现陵丘县衙!

此消息很快便传到府衙,吓坏了府衙一众官员。

以知府为首的几个官员连夜启程,于拂晓时分抵达了陵丘县。

当天上午,县衙贴出安民告示,说将于明日上午开仓放粮。

并且,城外东、西、南、北将设定四个点,为灾民提供米粥、馒头。

同时又张贴了另外一张告示,说之前的赈灾粮之所以没有如数发放,是因为有人从中克扣,故而导致百姓受灾受难。

此事太子殿下已经获知,将会亲自出面彻底查,为全县灾民讨个公道云云。

告示一出,全县百姓自然是喜极而泣,奔走相告。

更有不少百姓趁着这个机会跑到县衙击鼓鸣冤,状告苟东喜,以及城里的一些恶霸……

这下子,整个县城可就热闹了。

为了方便百姓告状,太子干脆将公堂搬到外面,挑选了城中一处宽敞之地,当着全城百姓的面公审。

对此,两个小公主简直是乐翻了天,不停地夸赞王兄英明神武,夸得太子都有些汗颜……

虽说他有雄心壮志,但毕竟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郎,这些主意都是顾鸣暗中授意的。

当然,两个小丫头的心思太子也是心里有数,无非就是贪图个热闹。

因为此案涉及到的人员比较多,不仅仅只是苟东喜,包括县丞在内的几个县衙官员皆有参与,甚至还有府衙的官员。

另外还涉及到城里的十几家商号,以及乡下的一些乡绅、土财……

这要换作正常审讯,恐怕得拖个一年半载。

毕竟,这伙人也不傻,大多留有退路。比如,很多事并不亲自出面,而是找手下出面办理。

如此一来,一旦出事也好有个背锅的。

甚至,发现风头不对杀人灭口之类的狠事也常有,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掐断线索,来个死无对证。

也就是说,明知对方是幕后主谋,但却拿不到确凿的证据,只能任由其逍遥法外。

这就是典型的钻朝廷律令的空子。

可惜这一次却是个例外。

太子亲眼目睹了灾民的惨状,自然是铁了心要收一波民心,立一个大功,做一件大事让父皇另相相看。

两个小公主上窜下跳,成天怂恿哥哥说把坏人全抓起来,一个也不能放过。

顾鸣更不用说……

要什么证据?

陵丘县受苦受难的几万灾民就是证据。

百姓的血泪控诉就是证据!

因此,根本不容那些个想用手下顶包的人狡辩,先押进大牢再说。

不承认?

没关系!

要么大刑侍候,要么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不容置辩。

想钻空子,别说门,窗都没有。

当然,在这过程中,顾鸣还是要把一把关。有他在,只需要问上几句,便能识别出对方是否真的冤枉……

快刀斩乱麻,仅用了四天,这起侵吞赈灾粮案便告一段落。

以苟东喜为首的几个主犯被判了个斩立决,令全县百姓拍手称快。

其余从犯交由府衙,该审的继续审,该杀头的杀头,该抄家的抄家,该关押的关押。

通过这次的事件,太子也算亲眼见证了民间疾苦,以及地方官府上管理的诸多弊端。

比如捐官这个陋习,表面上朝廷收入了一大笔银子,但却因此而埋下了不少的隐患。

这些个捐官的人大多都是乡下土财,大字识不了几个,花一大笔银子捐官,一上任,还不得拼了命的捞损失?

对他们来说,做官就跟做生意差不多,有投入自然就得有回报。

因此根本不会把民生放在眼里,无视朝廷律令,一味地昧着良心敛财。

比如这个苟东喜,竟连用来救百姓命的赈灾粮都视为发财的机会,要侵吞一点点也就罢了。

关键这家伙心太黑,几乎全部侵吞,然后让那些粮商拿出一些发了霉的糙米应付一下百姓,因此导致了全县至少上千百姓活活饿死。

还有不少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甚至是卖儿卖女。

如果不是恰好经过这里,这些个蛀虫岂不就得逞了?

因此,太子的心里沉甸甸的,因为他不知道天底下到底还有多少像苟东喜这样的蛀虫。

而且,顾鸣也趁着这个机会讲了一下以前郭北县的县令秦守。

同样,那家伙的官也是捐来的……

启程的时候,太子的心情依然有些沉重。

虽说收获了美名,也立了一个大功,但他依然高兴不起来。

于是,趁着路上休息的时候找到顾鸣,一脸凝重道:“老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

“殿下有何疑惑?”

“关于朝廷捐官这个规矩,老师以为有没有必要存在?”

顾鸣想了想,道:“捐官的习俗由来已久,据史载,应该是从西汉开始盛行,之后,历朝历代皆沿袭了这个习俗。

这是朝廷为了解决库银紧张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措施。

正所谓存在即合理,既然捐官能沿袭至今,可见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

听到这里,太子不由皱了皱眉:“那老师的意思是说,还是支持捐官的?”

“也不是说支持,凡事有利就有弊。

关键还是要看决策者如何去平衡,争取将不利的一面,转变为有利的一面。

捐官的确称得上是一种陋习,但,如果突然废除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意料不到的后果。

毕竟,朝廷每年从中也算收获了不少的库银。”

“那,老师是否有什么好的办法,将不利的一面,转变为有利的一面?”

“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可以先减少捐官的名额,另外,对于捐官者也要进行考核。

不识字的一律不予考虑,就算识字,至少也要相当于秀才的水平。

除此之外,每年还要单独对这些捐官进行考核,如果政绩达不到标准,那就直接罢官。

只要这项考核真的落到实处,那么,这些捐官就不敢一味地敛财,必须得想办法做出一点政绩,以保乌纱……”

“嗯,有道理,这样总比那些大字不识的当官好太多,至少可以为朝廷做点实事。”

“对,一方面,朝廷逐步减少捐官的名额,另一方面,想办法从别的方面充足库银。

只要库银足了,那时候再来废除捐官也就顺理成章了。”

“库银足……这个恐怕不容易,毕竟朝廷各方面的开销也很大。”

“不急,慢慢来,至少大燕朝现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战争,正是休生养息之时……”

其实,如何扩充库银,顾鸣也有着不少的想法。

只不过太子还年幼,现在跟他讲太多他也听不懂。

“嗯,多谢老师解惑,等回京之后,学生便向父皇提一提捐官的事,将老师的建议转述给父皇听。”

“嗯,提可以,但你要找适合的机会。毕竟你父皇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意见与他相左太多……”

说到这里,顾鸣便不往下说了,点到即止,他相信太子能听懂他的话里之意。

果然,太子愣了愣,随之长长揖了一礼:“学生明白了,多谢老师教诲。”

数日后,大队伍终于抵达郭北县边界。

此时,金华府一众官员早已在此列队恭候。

他们不仅要恭迎太子、公主,也要恭迎顾鸣。

毕竟,顾鸣就算辞了官,头上还顶着“一等世袭锦衣候”、“太子太师”的头衔。

就算没有这两个头衔,一个曾经的内阁大学士归乡也不是一件小事,地方官员都得迎接,而且还得不时前往府上拜访。

一见面,自然免不了一通常规的礼节。

随后,队伍继续浩浩荡荡而行,于夕食时分顺利抵达了郭北县。

而这个时候的郭北县,已经布置的跟过年一般,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气氛。

一来,郭北县是个小地方,从来没有来过皇家之人。

这一次却迎来了太子,还迎来了两位小公主。

二来,顾鸣现在可算得上是郭北县的骄傲,史无前例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