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书院七百遍八道(2 / 2)

更加令人惊讶的是,整个朝鲜,居然有几乎七百所书院,有些文风大盛的县,一个县里居然有七八家书院,整个县里的土地几乎全在书院的名下,根本不存在什么民田。以大邱地方为例,约占人口百分之七的不到一百户两班,以书院之名,占据全县六成以上的土地,且主要是上等的水田。

而占到人口百分之五十的良民以及中人,只占据剩下三成多的土地,并实际缴纳全郡的所有赋税,并服劳役。

有人要问了,剩下百分之四十三的人口去了哪里?当然是充作奴婢了啊!约二千户百姓都投效在两班户名下,以私奴婢的身份,为两班耕种田地,并且充当仆役。

区区一百户两班,通过剥削两千户奴婢,便能过上远胜于一般人的优越生活。还能成为一名“闲人”,读书上进,参加科举,进而获取官职,加强家门的权势。进一步的压迫和剥削奴婢,增加自身以及家族的财富。

当然啦,事实上这一百户两班,能考上进士,并担任官职的有十分之一就已经算是不错了。剩下的人基本上一辈子也就是是个“幼学”,并不具备那种滔天的权势。说是压迫奴婢,实际上也就是和洪景来当年在村里一样,有那么几户十几户佃户跟着一块儿过活罢了。

一切查明,洪景来现在可不是愣头青小伙子了,咱们作为执政,办事那是有虎皮可以扯的。拥立起来的李?在这时候可不得好好充当一次橡皮图章嘛,要是这点用处都没有,咱还拥立一个大王干嘛。

事情是洪景来挑的头,但是命令要让李?来下。这样起码可以把像金平淳一样的封建卫道士的嘴给堵住,你们不是王上圣明嘛,那就圣明呗。这可是主上殿下颁布的法令,不是咱洪景来发的,你们反对的话,就是反对李王!

先把一部分人的反对气焰给打下去才是正经!

入宫禀明李?,李?表示兹事体大,容他三思。小伙子面对这样的大事肯定不敢自己一个人做决定,立刻把自己老李家的那些大臣们给传到宫里商议。洪景来既然已经开了口,实际上就只是来通知李?,而不是前来征求李?的意见。

这种情况下,李?如何避免自己被卷入整场政治风暴中,最好是坐山观虎斗,看洪景来和地方上的两班们猛撕。或者说能在这一场大事中,为李王本身谋求到什么利益,或者扩张李王本身的王权。

总不能被洪景来推到前台做了橡皮图章,啥好果子都落不下来吧。清查了书院,那些田产又不可能充公,要是充公了,怕是全朝鲜的两班就立刻带着佃户门客们起兵造反了。

很快李书九、李尚宪、李相璜等人接二连三的入宫面君。